多动症儿童上学难:一场风波内外,特殊家庭求解困境

多动症儿童的上学难题,经常会让家长焦虑。imageBROKER丨视觉中国图

近日,武汉市一名小学生因为多动症长期影响课堂秩序,导致其他学生家长“罢课”,引发社会关注。据央广网报道,经过多方协商,该学生先行离校接受专业医疗干预,待行为稳定并经专家评估认可后,在家长陪同下逐步返校随班就读。

“我第一时间是去翻帖子的评论,发现很多人对多动症不理解。”广州市民王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儿子亦是多动症患者,也遭遇过就学难题。他观察到多动症孩子家长圈子的担忧,一些家长看到这则新闻后比较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陷入这样的处境。他说,作为特殊孩子的家长,这样的担忧无济于事,“因为我们只有这条路可以走”。

王超说,部分家长将多动症简单等同于“调皮捣蛋”,未能理解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导致对患病孩子存在误解与排斥,多动症发病率实际上高达6%-7%。

浙江师范大学残障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学会分析,包括武汉此次冲突,教育局介入调解、家长陪读的解决方案,更多是应急处理措施,未形成常规化制度,无法持续解决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教育生态。他认为,融合教育是全球范围的趋势,应逐步消除认知误区,推动社工介入,推动学校、社会协同的支持体系的建设。

应急协调:只是权宜之计

据央广网报道,武汉这名学生于2021年9月入校就读一年级,10月被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他经常趴在地上玩,有时候会摸别人的脚、扯别人,但很多行为并不是主观意愿去做的。

根据协商,涉事学生的家长承诺确保孩子在校期间不干扰他人学习,校方则同意提供专业支持和独立场地,以便该学生情绪波动时能及时隔离安抚。

“对于家长集体劝退,我表示理解,孩子有了这个情况,就应该尽快就医,积极干预治疗。”云南省红河州一位多动症孩子的家长说,她的孩子10岁,病症比较轻,但也给其他同学造成一定困扰,所以理解其他家长的行为。

虽然能理解,但是当她看到武汉风波的新闻评论区,还是被极端言论吓到:“说特殊儿童就该上特殊学校。”她说,中国有上千万的多动症儿童,家长应该及早发现、正视问题、及早干预。

她说,其孩子三年级下学期确诊,初期通过排球、跳绳等训练,并服用口服液进行治疗,后来换了药物,结果出现了不想吃饭、呕吐、肚子疼等副作用。尽管如此,坚持治疗之后,症状显著改善,放学后能主动做作业,整个学期没有同学“告状”,没有发现暴力行为。

“不是每个多动症小孩都会打人,希望大家多了解多动症。”这位云南家长说。

近年来,类似抵制事件屡见不鲜。同样是武汉,在2024年4月也发生过一起类似事件。据红星新闻报道,一所学校一年级46名家长联名向学校表示,希望新来的一名学生尽快转学,这名学生疑患多动症。不久后,该校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双方家长达成和解:该学生已于当天被家长带回家暂时上网课,班主任每天关注其学习情况,过完五一假期之后将会返校上课。

“危机事件常由多种原因堆积导致,但处理时需先解决眼前问题。”李学会分析,包括此次武汉事件在内,目前国内教育界遇到这种情况,大多采取一些应急处理措施,通常而言,首先,教育部门会介入,避免家长和学校矛盾激化,协调学校、特殊学生家长、普通学生家长三方沟通,但也会明确告知各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权开除学生。

学校则需要尽快隔离冲突现场。例如,暂时安排特殊学生到安静区域,避免与其他学生直接冲突,并且与双方家长沟通,尽量避免诸如直接转去特殊学校的做法。如果学校有德育处或临时协调人员,应该由其承担沟通责任,避免任课老师、班主任直接陷入矛盾焦点。

不过,他认为,这些措施都是权宜之计,用长远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需要社会各方参与的系统工程。

就学焦虑:选择面不多

上述红河州家长说,当时检查结果出来后,他们便主动和老师沟通,老师当即表示,会和家长密切配合,努力让孩子进步。“确实老师也是这么做的,稍微有点进步,老师就表扬。”

“大部分家长,对我们还是比较善意。”王超说,他的孩子情况不算严重,但也会影响到同学,他都会积极主动道歉解释,解决问题。

虽然孩子不大,但这个家庭经历了很多,早已培养出应对问题的心态和办法。王超妻子是全职妈妈,孩子读小学二年级,经诊断患有高功能自闭症(原称阿斯伯格综合征)合并多动症,还伴随对立违抗障碍。而同班级里,还有一位同学患有多动症。

他解释,多动症表现为坐不住、易分心,尤其对不感兴趣的事注意力涣散,会在课堂上自言自语、画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人呼唤难以察觉;并且精力旺盛,不睡午觉,以致影响到其他小朋友。

王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也曾考虑过要不要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考察过后发现,特殊学校招收的,多为病症比较严重的孩子,不符合对方的招生倾向。而且,包括自己在内,很多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融入社会,担心在特殊学校不利于社会化成长。

“而且特殊学校资源也有限。”王超说,综合考虑,他放弃了特殊学校的选择,这也是很多多动症家长的心理。

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于是他又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学校。在他的印象中,国际学校相对重视素质教育,没有那么卷成绩,环境相对轻松。但是,因为此前出现过被午托机构拒收的经历,他担心孩子会被退学,对这种“非强制接纳”机构缺乏信任。

“国际学校是可以退你的,公立学校因为法律的原因,是不能退的。”他说。

最终王超把孩子送到了公立学校,没有被学校“明里暗里”拒收,但开学当天,便暴露出问题,和同学发生了冲突。他赶紧向对方家长道歉,和老师同步情况,用取消画画、不能看电视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矫正,从而解决了这一阶段的问题。

王超解释,他密切留意着孩子、老师、其他家长的反应和意见,与班里另外一位特殊儿童家长,也保持密切沟通。他发现,这一阶段,班上另外一名多动症同学,因为没有全职照看孩子的家长,而且是二胎家庭,因为精力不足,出现精神崩溃,甚至说出“宁愿你没出生”的话,加剧了孩子自暴自弃情绪。

就学环境:融合教育是趋势

“我们焦虑的比这个事情(指与同学冲突)多多了,这些在我看来属于小菜一碟。”王超说。

他回忆,一年级以后,孩子开始使用“控制情绪冲动”的药物,未出现嗜睡、体重下降等副作用,但是他对“提升专注力”的药物持谨慎态度,担心其促进多巴胺分泌的机制,可能导致成瘾,并且抑制身体发育。

在教育方面,他不会采用体罚的方式惩罚孩子,但是会用限制娱乐时间进行惩戒,并且教育孩子按照程序去处理社交问题,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

他还会和班主任密切沟通,如果情绪失控,就请老师把孩子带到办公室隔离并教育。他们家还请了阿姨接送孩子,以减轻全职妈妈的压力,主动和全班不少家长沟通,争取理解。

他说,希望公众能以平常心看待特殊儿童,理性对待他们的行为问题,不将其视为异类,避免校园霸凌或歧视。

李学会分析,有些地方采取家长陪读的变通方式,这会破坏天然教育场景,“多为临时应对,无法形成制度性解决方案”。

困境在于,部分学校没有条件,或者没有意识设置相关教师与教室,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繁重,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不情愿,或没有余力承担额外工作。而且,学校成绩压力大,部分教师因担心影响班级成绩,对特殊学生存在排斥心理;学校缺乏处理特殊学生危机事件的专业能力,德育处等环节难以有效应对。

他说,教育部门应该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增加特殊教育内容,增强县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独立性与统筹能力,使其类似教研室,跨校协调特殊教育工作;在学校层面,配置特殊教育背景人员或建立专门部门,协调特殊学生教育事宜。

尤其是学校应该引入社会工作力量,与德育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协作,开展日常环境塑造与危机处理,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应对特殊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理念。

他说,特殊学校的功能更多应是在教学上,让特殊学生尽量多掌握文化知识。而对于多动症学生的应对处理,应该引入社会工作力量。“老师处理这些不专业,对口的是社工。”

“国外的特殊学校越来越少了。”李学会说,很多学校将“为了一切学生”奉为宗旨,特殊学生也是“一切学生”的组成部分,国外已逐步推动融合教育,甚至消灭特殊教育学校,让所有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所谓的融合教育,是将多动症、自闭症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体系,而非隔离在特殊学校,注重教育生态与整体环境的塑造,而非仅关注课堂教学方法调整。

他认为,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融合教育是一个趋势。融合教育的社会价值高于成本考量,虽其与特殊教育的成本对比缺乏明确证据,但从培养社会包容、减少群体隔离的角度来看,融合教育都有明显好处。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珈宜、潘奕忻

责编 何海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育儿   风波   困境   儿童   家庭   学校   家长   孩子   学生   特殊教育   老师   武汉   社会   南方周末   同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