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俞敏洪随行呼伦贝尔 在草浪里读懂天地

七月的呼伦贝尔,是被天地格外偏爱的模样——草浪漫过丘陵时像流动的绿海,河流绕着草原走时像解开的银链,连风里都裹着草香与花香,引得人总想往深处走。


7月25日至28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踏入这片土地,以“俞你同行”文旅活动为契机,用四天三夜的时间,在草尖与河湾间,在老物件与新故事里,读懂北疆大地写了千万年的诗。




第一天


草原铺展绿毯时,我们与河湾、驯鹿撞了个满怀



清晨的莫尔格勒河刚被阳光吻过,草叶上的露珠还没来得及滚落。我们跟着俞敏洪的身影踏入草原,瞬间被无边的绿拥住。老舍笔下“宛如秘境”的描述,突然有了具象的模样:绿绒毯似的草原往天际铺展,羊群像被风吹散的云絮悠悠移动,而莫尔格勒河正绕着无数个温柔的弯道流淌,阳光洒在水面,碎银般的光随波晃动。



俞敏洪站在观景台望着河水轻声感叹:“像老天献给人类的一条无穷无尽的哈达。” 我们也跟着驻足,看河水从视线尽头来、往更远的天际去,才懂这比喻里藏着的敬畏——自然的壮阔从不需要刻意言说,站在其中,便会被它轻轻包裹。


在草原散步时,野菊与马奶草的清香混着河水潺潺声漫过来,带露的草叶蹭过脚踝,凉丝丝的触感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蒙古包里早已备好待客的吃食,奶皮子入口酥软,手把肉带着炭火的香,牧民递来的奶茶温热适口。听老人讲“春草刚冒芽就要赶着羊群迁场”,才发现草原的四季流转,早被他们写进了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骑三河马时的畅快最是难忘。我们看着俞敏洪在牧民指导下翻身上马,从缓步颠行到扬蹄驰骋,风裹着草香掠过耳畔时,连我们在一旁观望的人,都觉得心胸豁然开朗。原来草原的辽阔不止是视觉上的延展,更是能让人从骨子里感到舒展的天地气度。


草原的天气是从不是按常理出牌的性子。前一刻还阳光把草叶晒得发亮,连空气都暖融融的,下一秒就有乌云压过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风一掠,云散了,天边竟架起道彩虹,红橙黄绿的弧线从草原这头弯到那头,像谁把颜料泼在了蓝天上。带着彩虹的余韵一路前行,午后我们奔赴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空气里飘着松针与苔藓的清苦气息。博物馆里的兽皮袍、桦树皮船、狩猎工具,像一页页摊开的历史书,把鄂温克族人与山林、驯鹿共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俞敏洪指着展柜里的鹿哨仔细询问,我们也凑过去听讲解,才知这些老物件里藏着的,全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非遗体验环节最是有趣。我们跟着匠人学做桦树皮工艺品,看似简单的折叠却总也捏不对弧度,匠人笑着说,“得顺着树皮的纹路来。”——原来传统工艺的巧,从来不是蛮力,而是对自然的顺应。走进驯鹿园时,温顺的驯鹿正低头啃食苔藓,俞敏洪刚伸出手,一头小鹿就凑过来用湿漉漉的鼻子蹭他的掌心,那软乎乎的触感里,突然让人读懂了“和谐共生”四个字最本真的含义。



第二天


湿地的水汽里,我们触摸了森林的心跳






7月26日一早去根河源湿地公园,冷极湾的栈道刚被晨露打湿。我们跟着俞敏洪慢慢走,脚下的木板偶尔“吱呀”一声,惊得草里的蚂蚱蹦起来。


“且放白鹿青崖间”,俞敏洪望着远处的水鸟念诗时,我们正看见阳光穿过树缝,在水面投下碎金似的光斑。原来诗里的意境不用找,走在湿地里,就站在了诗里头。


我们跟着当地护林员来到种树点,每人领了一株树苗,俞敏洪拿起铁锹铲土时说:“祝福每一棵树都能够与山水同老。” 我们也跟着挥锹,把土压实的瞬间,指尖沾着的湿泥带着凉意,好像真的把一点生机种进了这片土地。


到根河航空护林局时,训练场上的战士正准备演示空中速降。我们刚站定,就听“嗡”的一声——钢索绷紧了,穿救援服的战士抓着绳索往下跳,身影快得像阵风,离地面还有半米时,绳索突然一收,他稳稳地落了地。我们忍不住鼓掌,手掌都拍红了。


后来有工作人员笑着提议:“俞老师乘直升机看看护林吧。”俞敏洪摆了摆手:“直升机是国家资源,我们不能动用它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我们站在旁边看着,突然发觉:对这片森林的尊重,不光是种树,更是懂得什么不能做。


穿过油菜花田到额尔古纳时,俄罗斯木刻楞房子的尖顶从树影里冒出来。“亚洲第一湿地”就在眼前铺开——根河像条绿绸带,在河谷里绕出个大弯,把白桦林、野花甸都揽进怀里。我们趴在观景台栏杆上看,云的影子在水面慢慢游,马蹄岛像块玉泡在水里,谁都没说话,怕惊了这方静。





第三天


湖水的蓝、古物的凉,我们在时光里走了一遭






早上6点醒来,拉开窗帘,又是大草原美好的一天。早饭后我们沿331边境公路向西南出发,来到呼伦湖。呼伦湖的蓝,是会让人屏住呼吸的。站在湖边,水天连在一块儿,远处的水鸟像贴在蓝纸上的墨点。俞敏洪望着湖面出神,我们也跟着望,风从湖面吹过来,带着点腥甜,把心里的杂念都吹跑了。



呼伦湖渔文化博物馆展示了呼伦湖的前世今生,这里的鱼标本摆得整整齐齐,从手指头长的小鱼到半人高的大鱼,我们看着玻璃柜里的鱼卵标本,突然懂了:呼伦湖的蓝,是几代人用生命和信仰守护的生态史诗。


我们来到呼伦湖,一碧万顷的湖水与天相连,俞敏洪像孩子一样在湖边打水漂,欣赏碧波荡漾。在扎赉诺尔博物馆,猛犸象牙摆在灯光下,泛着冷光,纹路里像冻着冰河世纪的雪。俞敏洪看得入神, 我们也凑过去看,象牙尖上的小缺口,像被时光啃过的痕迹。外面园区的草地上,塑造的87头猛犸象雕塑气势恢宏,俞敏洪感慨道:“渺小的人类打败巨大猛犸象,是人类懂得,一个人的力量,远不如一群人的力量。”



扎赉诺尔蒸汽机车博物馆里,机车剖面展览静静陈列,从老旧机车到现代车型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像一堂生动的工业文明课,触摸着冰冷的钢铁,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汽笛声穿越时空而来。


当汽车驶向满洲里国门时,风里似乎多了份庄严。第五代国门巍峨矗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站在观景台,对面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小城尽收眼底——安静的街道,与满洲里的繁华形成强烈对照。



暮色中的满洲里,是一场视觉盛宴。俄式建筑尖顶鎏金,套娃广场彩灯流转,街上人流如织。车窗掠过退役机车雕塑,闪过边境线上的风电塔,我忽然明白:呼伦贝尔的第三天,是历史课,也是未来课——从扎赉诺尔的猛犸象群,到满洲里的铁轨国门,人类始终在“敬畏自然”与“携手向前”中寻找答案。




第四天


牧户的奶茶香里,我们带着草原的魂说再见






第四天的草原,晨雾还未散尽,车队便朝着新巴尔虎右旗的深处驶去。车窗外,羊群如散落的珍珠缀在绿毯上,蒙古包的炊烟正袅袅升起——那是牧民那础格家,是我们此行要探寻的“草原心跳”。


车刚停稳,那础格一家已笑着迎上来。踏入牧场,手把肉在大铁锅里咕嘟作响,奶皮子在木盘中凝结成乳白的“云”。俞敏洪蹲在灶台边,看火苗舔舐锅底,听那础格讲“5000亩草场的四季迁徙”:春草冒尖时要赶着羊群换牧场,冬雪封山前得把草料囤得满满当当······草原人的日子,早和草浪起伏、羊马嘶鸣织成了生活的经纬。



车子驶入新巴尔虎左旗时,天边突然滚过一阵闷雷。起初只是零星砸下几粒冰碴,落在车窗上“嗒嗒”轻响,转眼就变成密集的冰雹 ,豆大的冰粒噼里啪啦地砸在车顶。我们隔着玻璃向外看,只见草场瞬间被白雾裹住,草叶在骤雨中剧烈摇晃,倒觉得这突如其来的阵仗,像草原在以自己的方式打招呼。推开车门的瞬间,我们都屏住了呼吸——草场像被撒了层“碎钻”,冰雹粒挂在草叶上,折射着夕阳的金光,连空气里都飘着冰晶的凉甜。巴日哈牧户家的勒勒车停在坡上,车轮沾着湿泥,车辕上的冰珠轻轻晃,像串天然的风铃。长调马队的欢送曲悠扬动听,那高亢而深情的歌声,伴随着马队的奔腾,为这次呼伦贝尔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而又难忘的句号。



离开时,车窗外的冰粒渐渐融化,草叶又透出嫩生生的绿。我们知道,这场冰雹带来的不只是凉意,更是草原的另一种模样:刚硬里裹着柔软,骤变中藏着惊喜,这或许就是草原给我们的最后一课:无论遇见什么,都要像这片土地一样,把经历变成养分,活得热烈而坦荡。


四天走下来,我们跟着俞敏洪的脚步,从草尖走到河湾,从老物件摸到炊烟。离开时风里还飘着草香,像在说:不用记太多,把这缕香带在身上,便像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魂揣进了心里。





-THE END-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羽佳、朱寅羽

监审:刘贺楠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上部分文章和图片为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公众号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对作者和稿件来源进行了标注和通告,如有漏登或稿件涉及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更改或删除。

3.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旅游   呼伦贝尔   天地   俞敏洪   草原   满洲里   草叶   诺尔   猛犸   驯鹿   羊群   根河   公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