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七十,最高级的活法不是旅游,而是坚持这3个“冷习惯”

孔子曾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人生已经来到了末尾,年过七十,你最想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又是否能做到孔子描述的那样“从心所欲”呢?

有人攒好了退休金,想要趁着晚年赶紧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四处旅游放松心情;

有人则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早点结婚生子,就可以在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

其实,“从心所欲”并不是指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说行为无需刻意约束,就已经非常符合道德规范和个人需求。

或许有人想问,年过七十,还有什么规范、什么需求呢?

人到暮年,无论是怎样的生活方式,都少不了一个“核心”。

它不在于晚年的物质条件有多少,也不在于儿女是否能够天天陪在身边,而是在于三个“冷习惯”。

只要有了它们,任何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都能再上一个台阶。

一、对大悲大喜“冷处理”

我们都知道,情绪过于强烈的起伏,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非常伤身的事情。

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生气忧思,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最猛烈的一剂毒药。

前段时间刚看到一位山东的博主发布视频,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五年了;

家里所有人都瞒着98岁高龄的外婆,骗外婆说妈妈去了国外打工,一直不能回来看她。

外孙女每次去看外婆时,外婆都会问:“你妈妈回来没有?什么时候回来?我想去你家住。”

看着老人眼含热泪,做子孙的也没有办法,这时候的欺瞒对老人来说就是一种最大的保护。

人到暮年,虽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阅历和经验,但是架不住还是会有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一点就爆,要是不发泄出来就浑身难受;

要么就是敏感多疑,总将他人的一句话放在心里反复琢磨,不琢磨出个结果誓不罢休。

老人无法维持情绪安稳、心态平和,就容易在剧烈的情绪起伏面前就可能心率升高、血压变化,诱发一些诸如脑溢血、心肌梗死等等急症。

所以,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对于大悲大喜“冷处理”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这并不是说要我们面对人情保持冷漠,而是尽量控制的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完全侵占大脑,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心理学家丽莎·费尔德曼曾提出过一个“情绪建构理论”,该理论打破了过去我们对于情绪的认知;

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输入大脑所引发的,而是这种独特的感觉输入加上大脑基于个人经验,所做出的一种预测。

就像你自己看到了一只狮子(感觉输入),而后觉得害怕(情绪被触发)。

但是对于动物园的养狮人来说,狮子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不会触发这种类似的害怕情绪。

所以,那些年过七十、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最先要保持的“冷习惯”就是学会不要让情绪主导大脑,而是以更加平稳、冷静的方式去接纳它们。

二、对是非矛盾“冷看待”

上个月刚听到的消息,一位亲戚脑出血住院,儿女们慌慌张张请假去照顾,花了几万块钱,至今人还没有清醒过来。

而脑出血的起因是什么呢?

这位亲戚七十多岁,总是爱看热闹、爱跟人较真。某天带着孙女出去玩,孙女要吃家附近的汉堡,两个人就一起去买。

结果别人排号的时候安静等待,这位亲戚却带着孙女到处转悠,看到汉堡店前台摆放的等待叫号的食品,就以为是自己的,上手去摸去拿。

店员立刻阻止,这亲戚虽然自己不占理,却摆出了气势汹汹的架势,非要伸手去摸人家的汉堡,跟店员大叫:“我就摸摸咋啦?”

几个人在店里大闹一场,回家之后这个亲戚就倒地不起,直接被人送进了医院。

年轻人对于冲突矛盾气性大,过度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却还要为了“谁对谁错”争个明白高低,最后吃亏的一定还是自己。

对于是非矛盾“冷看待”,说白了其实就是少参与争端、少操心琐事、少跟人较真,多用理性、超然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毕竟老人们拥有着过去的眼界和经验,对事物的意义早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果不是原则与底线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关注过多。

只有那些眼界狭窄、只看到面前的蝇头小利的人,才会不分情况、不分年龄,总要在冲突中闹得天翻地覆才算满意。

三、对人际社交“冷管理”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著名作家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可谓是他们的“梦中晚年”。

张爱玲一人独居,她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过于喜爱子孙围绕的热闹,而是迷上了看侦探小说、熬夜在电视上看美国的真人秀节目。

她也不讲究什么养生,经常买甜点和冰淇淋吃,连客人来了她也是拿出冰淇淋招待。

有很多学者、记者和商人想要去她家拜访,但都被她拒之门外,只有两三个好友能与她常常通信,保持联络。

很多人觉得,年轻的时候太过辛苦操劳,晚年就应该舒服享受。

这种想法是没错的,都到了这个年纪还不享受,往后哪有享受的日子呢?

可是有些人直到晚年,还被繁杂琐碎的人际关系所绑架,今天接待这个朋友、明天看望那个老同学,简直叫人无法安生。

年过七十,我们的时间已然不多,花费在无效社交上面的时间为什么不能留给自己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孤独是人一生都在求解的问题。

这个“孤独”并不在于没人陪伴,而是在于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永远与他人有着边界感、永远无法将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他人融合。

这并不是在说我们要切断所有的社交关系,而是说我们要能够独立自主选择独处或是社交;

即使社交,也需要寻找有意义的关系,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与自我价值无关的人身上。

唐伯虎的《七十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年七十为奇。......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前半辈子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没有感受到的人生意义,在年过七十之后,应当尽力去体验、感受才对。

因此,我们应当在生活中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淡然、也多一份选择,学会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也在安静中活出生命最后的从容。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美文   活法   最高级   习惯   旅游   情绪   晚年   社交   从心所欲   亲戚   老人   外婆   孙女   大悲   大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