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如期举行,江中健儿劈波斩浪,岸上市井烟火正浓。长江两岸,有人吹响口琴,有人提笔书写,母亲在等待儿子上岸,恩师在方队中寻找爱徒身影。这是属于武汉的渡江节,江水与城市一同脉动。
慈母举伞、恩师扶栏,他们都在江边等待泳将凯旋
“儿子加油,你是最棒的,妈妈看好你。”7月16日一早,黄女士早早来到三阳广场,举着伞等待孩子起水上岸。
“作为武汉人,没有参加过一次渡江节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儿子是这么觉得的,所以他今年报名参加了横渡方队。”黄女士今年50多岁,其27岁的儿子参加李宁横渡方队。横渡当天,黄女士早早起床,做好防晒,到江边等候。
方队横渡,观众在两岸看个劲爽,选手家属在对岸心怀关切。
上午9时48分,武昌区方队起水上岸,在岸上等候多时的李遵禹,扶着江边护栏,够着身子,寻找爱徒张伊的身影。
李遵禹今年84岁,是张伊高中时的物理老师。两人同为游泳爱好者,既是师生,更是队友。接到张伊后,李遵禹回想起自己年轻时横渡的经历,两人互相鼓劲。
“感觉很热闹、很壮观,让我回想起自己1965年横渡长江时的情景。我听说我的学生要来横渡长江,特地赶来为她加油。”李遵禹说。
张伊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渡江节,和80多位武昌区的小伙伴一起渡江,今天感觉非常棒!能感受到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也能深切感受到参与集体活动的荣誉感。
虽没能参加横渡长江,照样享受节日狂欢
“虽然没能下水,但看到大家的热情,比参赛还热血。”16日早上7时,32岁的上海小伙田帅看着武昌汉阳门前一列列横渡方队开始集结,心潮澎湃。
田帅此番来汉本是为了参赛,其在测试赛中落选后,很快调整心态。
“来都来了,做不成选手,做观众也可以享受节日狂欢氛围。”田帅告诉记者,希望运动员们别辜负这江水和呐喊,赛出最好成绩!也想告诉全国观众,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狂欢。“明年我还来,一定要补上这一游。”
同一时间,在对岸汉口江滩,叶女士守在岸边等待参加横渡的男友。
“我8岁就在江里游泳,横渡不是问题,今年准备和男友一起参加渡江节。”叶女士说,可惜自己因重感冒错过了测试赛,没有达成两人共渡江的心愿。不过,在岸边等待男友战斗归来,也是一种值得反复回忆的经历。
叶女士说,她和男友都非常喜欢游泳,平时就经常一起游泳,只是还没有一起游过长江。期待明年能和男友一起横渡长江。“这是属于我们两个的小浪漫。”
写作文,吹奏乐,他们以特别方式唱响长江
“这次看了渡江节,回家要写作文,写满500字。”7月16日上午,市民赵银苹专程带着儿子小宾同学从汉阳过来看横渡长江,这是她第三次带孩子看横渡长江,每次看完都要写作文。
“早上5时就起来,叫了辆车到这里。”赵银苹说,武汉渡江节是武汉特色,彰显武汉人民英雄本色。为了让读小学的儿子有所体验有所触动,她连续三年带着孩子过来看渡江节。
为了记录,也为了思考,赵银苹也给儿子布置了任务——看渡江,写作文。“第一次来时,写200字,第二次,300字,这一次,要写满500字。”
赵银苹说,孩子写完后,她会仔细修改。虽然帮孩子改作文很费精力,带孩子一大早过来看渡江要早起,但这是一种成长,为人父母,要以行动为教育,让孩子感受本土文化。
对岸,汉口江滩三阳广场,刘富国正在清点乐团人员。
刘富国是大汉口口琴乐团的团长,乐团成员之一周开远今年首次参加渡江节,是江汉区横渡方队成员。“不仅是为团员加油,我们更要为所有选手助威,宣扬长江文化,来一场特别的音乐会。”
一切就绪,乐团成员们拿起口琴,现场吹奏起了《长江之歌》。
江中,浪花翻腾,江风拂岸,口琴声时隐时现。
(长江日报记者杨荣峰 商佩 许魏巍 樊友寒)
【罗田甜】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