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行游影记(22)—杨村镇太平桥

看完翼燕围,我搭乘小李的电动车去杨村镇。小李骑电动车车将我带到去太平桥的路口,我们就此告别,她去学校接孩子,我自己徒步前往太平桥。

这个时间正是南方油菜花开的季节,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田野里金黄的菜花,也就不觉得路途的距离了。

在这样的季节里,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乡野徒步,其实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

走了大概1.5KM的样子,我远远的看到了那座古老的太平桥。

杨村太平桥,位于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横跨太平江,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石拱桥。

太平桥为两孔三墩、四拱双层重叠组合石拱桥,该桥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主体桥身完好,1983年太平桥被列为龙南县重点保护文物,已列入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传,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率官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踵镇压广东三利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进,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升平。桥成,桥下游十余米处突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水牛麻。一到晚上,水牛麻便去广东连平州寻食禾麦。至清道光初,一风水先生说:"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村民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即在原桥下游100米处重建了一座太平桥,即今太平桥,并将原桥拆毁;又精雕一只水牛古与水牛麻配对,置放在车田村老围门口。桥成,鸠工建桥的督理、族正赖懋杰(1794-1872)在四通凉亭北向额上书写了"太平桥"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珍品。

在古桥之下十余米处的江中,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水牛,乡民视为神牛。传说它能随着洪水涨落而浮沉,夜间还会到广东省连平县的上坪寻食禾麦。当地流传着一首咏石水牛诗,诗云:"可惜江边一瘦牛,迄今不知几春秋。洪水滔滔推不动,细雨霏霏作汉流。纵多嫩草难下口,铁鞭任打不回头,过往君者牵不起,天地为栏夜不收。"经人赋诗,神牛更神奇了,可是,后来广东一位行家(风水先生)又惬恻评说:"牛要在栏内,怎可在栏外?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神迷心窍的乡民,便几经酝酿,于是在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以族正赖懋杰为督理,广为集资,兴师动众,鸠工建筑,在石水牛下游100余米处,重建一座太平桥。据说,还为这只石水牛配对,又精凿细雕一只石水牛牯,至今仍放置在杨村镇车田村老围门口。

建桥经费来自通堡缘款,经办者必须廉洁自律,不得私吞分文,吞则誓将绝后。大 桥落成后的余款,兑换成金条,窖藏桥体,意即留给后人修桥之用。有句窖语"三箕柴撒烧千年"即喻金条。据传此窖于八十年代间被盗贼偷走,未遂古人心愿。

太平桥的建成,给行人留下了方便,也为杨村增添了一处胜景,它以其动听的传说,壮美的雄姿闻名遐迩。并吸引了不少港、澳、台及美国游客考察和瞻仰游玩,领略古人的才智风骚,激励后人的学习热情。1983年太平桥被列为龙南县重点保护文物,竖立石碑,以昭后人。

太平桥全长50米,造型奇特,四拱重叠组合,上有四通凉亭,以方便行人览胜和憩息。

太平桥飞檐俊秀,在青山绿水之间,格外神采飞扬,它满载着乡人的喜悦和名人的踌躇满志,仿佛一股浩然之气,在山峰间回荡。

即使历经数百年风雨,在奇绝青山之间拜访这座名桥,我们依然可以想像当年王阳明胜利回师,杨村父老壶浆相迎的场面。

太平桥真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拱桥,漂亮而有年代感,它如今成了太平江上一大景观。远看秀美,近看雄伟,横跨江上如一道彩虹,一位很有想象力的朋友看着这桥说,这桥倒过来像一个笑脸,仔细一看,果然!

太平桥带给龙南人的,不仅仅是久乱不治之后的安宁生活,更是一场精神教化的开始,在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

看完太平桥再次徒步返回杨村。杨村不是一个村,是乡镇,当我走到车站时,正巧有辆车要发车,就直接坐上了车。乘坐杨村到龙南的班车,我再次回到了金园宾馆,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旅游   江西   水牛   太平   龙南县   龙南   桥下   石拱桥   嘉庆   广东   后人   组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