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地疤痕”到“网红地标”,广东这个小镇如何实现文旅年营收超20亿?

8月21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增城区采访获悉,该区派潭镇通过创新生态修复、活化古村落、融合多元产业,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从“大地疤痕”到“网红地标”,派潭镇如何凭借一镇之力实现文旅年营收超20亿?它做对了什么?

生态筑基,从“山水资源”到“金字招牌”

派潭镇地处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总面积288.5平方千米,北回归线穿镇而过,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禀赋。这里拥有矿泉、温泉、瀑布及丰富的水力资源,其中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更是派潭生态旅游的“核心引擎”。

2004年,白水寨景区启动开发,以落差428.5米的白水仙瀑为核心,打造了9999级登山步道、浅滩湿地、峡谷天池等特色景点,形成“徒步+吸氧+观瀑”的生态旅游模式。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后,白水寨凭借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瀑布之一的稀缺资源,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珠三角游客的“天然氧吧”。

“生态是派潭最大优势,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让每一处山水都释放经济价值。”派潭镇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镇内已建成两大省级旅游度假区、七大温泉主题酒店及130多家乡村民宿,生态旅游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0亿元。

创新破局,废弃矿坑变身“网红乐园”

如果说白水寨是自然的馈赠,那么“森林海”水上乐园则是派潭人“变废为宝”的智慧结晶。

据介绍,高龙石场曾因半个世纪的开采活动留下十余个深达百米的矿坑,岩壁裸露如“大地疤痕”。2013年,派潭镇引入广东森海投资控股集团,投资7000万元实施14项生态修复工程,涵盖地质整治、湖泊恢复、植被复绿等。

如今,这片废墟已蜕变为集游乐、运动、休闲于一体的亲子轻奢综合体——“森林海”度假区。“乐园+酒店”模式迅速引爆市场,高峰时期日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停车位一位难求。2023年,森林海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直接带动数百人就业。

文化赋能,古村落里的“民宿经济”

派潭镇不仅是生态高地,更是文化沃土。

近年来,该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通过“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方式,让沉睡的古村落焕发新生。

邓村石屋是岭南客家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吾乡美地公司以“岭南古村、客家石屋、田园人家”为主题,修复旧祠堂、古碉楼等70多间房屋,打造出33套精品民宿,同时保留炮楼、天井等文物,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客家文化。

另一标杆项目“麦客72HOUSE”民宿则以清末民初的云从家祠为核心,投资7500万元改造空心村闲置资源,融入现代设计,形成“企业+村民入股+分红”的共赢模式,促进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融合,非遗活起来,乡村“火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派潭镇深谙“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为此,该镇整合所有资源推动文旅、康养、体育、农业多产业联动发展。

其中,通过创新“村晚”机制,派潭将舞貔貅、舞渔灯、舞春牛等客家非遗与广府醒狮、粤剧搬上舞台,并发布以省级非遗“舞貔貅”为原型的IP形象“优优”,开发潮服、表情包等文创产品。

而佳松岭村则将非遗、滑翔伞、智慧农业等元素融合,从空心村蝶变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目前正冲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前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8月21日,佳松岭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从“文化活”到“百姓富”,派潭镇以“绿色笔触”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文|记者 马灿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邹丽珍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旅游   地标   广东   疤痕   小镇   大地   白水   生态   石屋   游客   客家   省级   矿坑   产业   文化   貔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