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内量产28nm芯片,落后整整19年!俄罗斯半导体还能掀起风浪?

近日,俄罗斯微电子巨头MCST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在调试一台350纳米光刻机。

这台被俄媒称为“曙光”的设备,承载着俄罗斯半导体产业的希望——到2030年,用国产28纳米工艺量产Elbrus服务器芯片。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当台积电2011年已量产28纳米芯片时,俄罗斯的“国产突破”计划却晚了近19年。

美俄角力下的技术断供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对俄实施“芯片绞杀”策略,联合台积电切断对俄先进制程芯片供应,英特尔、AMD等美企停止向俄出口x86架构处理器,英国ARM公司也关闭技术授权通道。

这种“釜底抽薪”的制裁,让依赖进口芯片的俄罗斯军工、能源系统陷入瘫痪——S-500防空系统的180纳米芯片库存仅够维持两年,智能电表因缺芯导致全国电网升级计划搁浅。

莫斯科的应对策略堪称“绝地求生”:一边通过黑市走私ASML的PAS 5500光刻机备件,一边押注本土SPARC架构的Elbrus处理器。

但技术差距犹如天堑:当中国中芯国际14纳米芯片良率达94%时,俄罗斯最大晶圆厂MikronGroup的65纳米工艺良率仅68%,且产能不足国际大厂的1/20。

28纳米芯片的“现实价值”

面对“落后19年还有必要量产”的质疑,俄罗斯工贸部给出数据:国内60%工业芯片需求集中于350纳米以上制程,涉及军工、能源装备等战略领域。

Elbrus芯片若能在2028-2030年实现28纳米量产,虽无法撼动国际高端市场,却可满足俄军通信基站、输油管道控制系统的核心需求。

更关键的是安全自主,俄军情报部门曾发现,进口x86芯片存在未公开的硬件后门,可能导致关键设施被远程操控

Elbrus采用的SPARC架构开源可控,配合俄自研的Astra Linux操作系统,理论上可构建“去美国化”的技术体系。

但这种自主的代价高昂——每颗Elbrus芯片研发成本是国际均价的3-5倍,且需重构从编译器到应用软件的整个生态。

人才与生态的双重困局

莫斯科技术论坛上,InfoTeKS公司CTO德米特里·古谢夫回忆起七年前的失败尝试:当时试图将Elbrus芯片集成到银行系统中,却因找不到会写SPARC架构驱动程序的工程师,项目最终流产!如今,俄高校每年培养的芯片专业人才不足千人,且80%流向互联网行业。

软件适配更是致命伤,俄国家支付系统Mir Card的工程师透露,将原有x86架构的金融交易系统迁移至Elbrus平台,仅数据库重构就需18个月,期间可能引发全国支付中断。

这种“硬件等软件,软件等生态”的死循环,让俄科学院院士谢尔盖·伊万诺夫坦言:“我们造得出芯片,但造不出能用芯片的世界。”

破局之路上的微光

俄罗斯并非全无胜算,ZNTC公司研发的350纳米光刻机已接到伊朗、印度订单,这种“高性价比替代方案”正在撬动中低端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军方的“曲线突围”——用模拟电路替代数字芯片控制导弹导航系统,虽精度下降30%,却完美绕开制程限制。

而在莫斯科郊外的秘密实验室,X射线光刻项目正悄悄推进。这种波长11.2纳米的直写技术,试图绕过ASML的EUV专利墙,计划2028年冲击7纳米制程。

尽管国际学界普遍认为该技术商业化至少需15年,但俄工贸部长阿列克谢·格鲁兹杰夫坚称:“我们正在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当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俄追加14项芯片技术出口限制时,MCST的工程师仍在调试那台350纳米光刻机。

或许正如《生意人报》的评论:“这场芯片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而对于俄罗斯来说,能在2030年造出落后的28纳米芯片,或许已是地缘博弈中的另类突围,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宝藏兴趣创作大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俄罗斯   量产   芯片   莫斯科   光刻   美国   风浪   半导体   纳米   架构   落后   年内   工程师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