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海人,去过江苏南通后发现:南通人的生活与别的地方不一样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习惯了黄浦江边的霓虹闪烁和地铁里的步履匆匆。但当我第一次踏上南通的土地,站在狼山脚下远眺长江入海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偷得浮生半日闲”——这里的人,居然能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活成一首悠长的散文诗。

江海浸润的独特气质

南通的“慢”不是慵懒,而是江海赋予的从容。长江与黄海在此交汇,千百年的潮涨潮落,让南通人既有大江奔腾的闯劲,又有大海包容的胸襟。2024年南通GDP突破1.3万亿,港口吞吐量稳居长三角前三,但南通人谈生意时仍会约在江边茶馆,一壶龙井配一碟文蛤蒸蛋,仿佛潮水声里能谈出更踏实的买卖。

这里的人爱水也敬水。老一辈南通人至今保留着元宵夜挥舞芦苇火把的习俗,边烧杂草边喊“我家菜像笸篮大”,看似迷信,实则是千年农耕智慧——既驱虫又祈福。年轻人则把这份敬畏化作了发展动力:全球首座10万锭智慧纺纱工厂在南通投产,百年大生纱厂用科技续写传奇。

餐桌上的人间烟火

如果说上海菜是精致的小资情调,南通菜则是江海馈赠的质朴浪漫。南通人吃饭讲究“咸鲜原味”,一盘清蒸带鱼能鲜掉眉毛,一碗文蛤汤能鲜到心坎。但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对食物的郑重:年夜饭的鱼必须留到元宵,寓意“年年有余”;待客必奉红枣莲子茶,暗藏“早生贵子”“连年有余”的祝福。

南通人用一碗饭、一筐菜,串起了长三角的烟火气。

在南通街头,你能看到两种奇观:写字楼里的白领背着帆布包步履生风,菜场阿婆用方言讨价还价中气十足。这里的人似乎天生掌握着“奋斗与享受”的平衡术。

南通男人堪称“模范丈夫”——70%以上主动分担家务,菜场里挑茼蒿的大叔比阿姨还专业。而南通女人的厉害藏在细节里:她们能用边角料缝出堪比苏绣的桌布,能把孩子旧校服改造成网红手作包。这种“物尽其用”的智慧,让南通成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

你以为南通只有江海?错了!这座城正在书写更宏大的叙事:布局空天、海洋、通信等六大未来产业,与上海、苏南共建19个跨江园区,通州湾新出海口崛起亿吨级深水大港。就连看病这种小事都透着“国际范”——上海仁济医院专家常驻南通市一院,肝胆手术方案同步国际前沿。

但最打动我的,是南通人对传统的温柔坚守。老人仍相信“灰堆婆婆”会保佑家族平安,孩子立夏挂“护心蛋”祈求健康,这些看似“土气”的习俗,让这座万亿GDP城市始终带着人情温度。

南通人教会我一件事:发展不必撕掉传统,诗意未必远离烟火,或许这就是江海儿女的智慧——既能乘着潮水闯世界,又能守着本心过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南通   苏南   文蛤   长江   菜场   江苏   步履   江边   上海人   潮水   烟火   智慧   发现   地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