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的吴起镇,天气已经有些冷了。山风吹着,空气里透着秋意。
这天,镇上来了个穿着旧式红军服的老人,脚上沾着泥,脸上是晒出来的深色,背上的行囊磨出了毛边。他没有喧哗也没有仪式,就这样,默默走进了这个曾经写下历史的地方。
这不是普通的一次旅行,74岁的香港老人郑镇炎,整整用了一年,从江西于都走到了陕西吴起,六千里路程全靠一双脚。
他说自己这一趟只为追寻心中的信仰,人民日报也发文点赞。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是认真的疯子。但这一路走下来,他倒是走出了不少人想不明白的东西。
那段很多人只在课本里读过的长征,在他的脚下一寸一寸地“活”了过来。

他在香港读过《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他很震撼。
穿草鞋、住山洞、翻雪山、过草地,这样的场景,跟他当时的生活简直像两个世界。也就是那时候,他心里埋下了个念头:有一天,自己也要去走一走那些人曾经走过的路。
这个念头没立刻变行动,他工作、成家、养孩子,一晃几十年。
可这股子劲儿一直没散,直到他退休,才算腾出空。别人一退休就钓鱼、旅游、打麻将,他倒好,开始跑马拉松、爬雪山、练徒步。
有人劝他,这年纪了,歇着吧。他笑笑说,不动才老,动起来才有意思。

他可不是瞎走,路线、体能、装备都提前准备了几年。每一段路都查得清清楚楚,哪段有高原,哪段有雨季,风向怎么刮,住宿怎么安排,心里都有数。
连结束的日子2025年10月19日,都挑在了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纪念日。
2024年10月17日,他踏上了旅程,这件在心里藏了半辈子的事,终于找到了出口。
长征路线好听,可真走起来那是实打实的辛苦。
郑镇炎每天平均要走二十多公里,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常常摸黑赶路。碰到山路不好走的地方,两脚发软,腿肚子打颤,鞋子湿了干,干了又湿。
可无论怎么难,他头脑里只剩一个念头,坚持下去。

在广西,一位苗族电工热情邀请他回家共进晚餐。闲谈间,电工提及自己曾不幸罹患鼻咽癌,幸有医保政策扶持,八成医疗费用由政府报销,每月还可领取低保补助,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如今他依靠一辆小货车,穿梭于周边村落贩卖猪肉补贴家用,日子安稳而充实;在四川,一位少数民族店主留他住宿,指着自家100平方米的保障房欣然说道:"现在政策好,住得安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有人听说他是香港来的,还专门陪他走一段,说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长征,现在亲眼见到有人真在走,心里一下子热了。
他每天晚上都会记日记,写下当天遇到的事。路上碰到的风景、人的话、自己内心的小声音,全都写得清清楚楚。他说不为出书,也不为出名,只是觉得这段经历不能白走,得留下点什么。
不少年轻人通过网络关注了他,留言说,看着他走路,自己也开始反思平时的生活是不是太容易放弃。
有的网友甚至自发规划起“迷你长征”,周末去郊外走上几公里,体验一下什么叫“脚下有路,心中有光”。

郑镇炎说,走这条路,最深的感受是“变化”。当年红军走的是险路,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修了公路、架了桥,手机信号满格,补给也方便。
可他觉得,这变化不是让人忘记过去,而是提醒我们今天的生活来得多不容易。
郑镇炎是香港人,这层身份让这次长征更有了点特别的意味。
在很多人印象里,香港离长征很远,离红色历史也不近,但他偏不这么想。
历史是谁的?不是某个地方的,是所有中国人的。
红军走过的路,不只是地图上的路线,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路标。

他一路上带着香港口音说普通话,跟路人聊起长征的故事,也聊起自己小时候怎么靠一本书了解了这段历史。
有些人听了会点头,说现在的孩子都不太懂这些了;也有年轻人听完,反倒好奇起来,开始去查资料、看纪录片。
媒体注意到了他的行动,人民日报发文称,这样的个人行动,是对信仰的最好表达。
网络上关于他的短视频被转发无数,不少年轻人留言说,终于明白“精神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人走路时的坚持。
郑镇炎的旅程,走完了,但他的思考还没停。
他说,这一路上,他想了很多,不只是历史,也包括现在。他感受到的,不只是风寒和疲惫,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还有时代的变化。

他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跟历史打了个照面。可偏偏就是这种普通,打动了很多人。
郑镇炎用250天走完了6000公里,也走进了不少人的心里。他没用讲稿,也不喊口号,只是一步一步地走。
他说,坚持这东西,别人给不了,得自己一点一点积累。
他更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也能走一走属于自己的那段“长征”。
不一定非得是6000公里,也许是一段志愿服务,也许是一次支教,也许是某个坚持了很久的梦想。重点不是形式,而是那份心里的热,那份愿意为信念去努力的劲儿。
郑镇炎走到了吴起镇,但他说,真正的终点不是这里。

对他来说,这趟长征,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是把脑子里那些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脚下的实地。
历史不远,它就藏在山路里、藏在每一顿饭后的一句问候中。
这一段路,走出了他的坚持,也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心气儿。没有喧哗,没有表演,有的只是一个人、一双脚、一颗愿意接近历史的心。
你可能不会走6000公里,但你可以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每一步走稳了,长征就还在继续。
参考来源:
香港老人重走长征路:完成这项毕生最难挑战 此生无憾——红星新闻 | 2025年10月19日 06:44
七旬港人郑镇炎徒步一年重走长征路: 用脚步丈量信仰,见证山河巨变——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14:40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