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记得自己上次逛的书店是哪一家吗?
您还记得上次在书店里买下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吗?
当下这个时代,即便是那些有固定读书习惯的人,恐怕一时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很多人上一次走进书店,可能是逛街购物时的顺便为之,可能是旅游途中填补碎片空闲的走马观花,更可能是在社交平台看到某家“网红书店”的“买家秀”后,前去拍照“打卡”。
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和书店经营者、出版从业者及书店探店作家聊了聊那些“流量围城”下的书店,以及一场围绕“墨香”的突围战。
开业大半年后,天津这家“最美书店”现在什么样?
“来来,大家聚拢一下,这里是天津的最美书店,给大家10分钟时间进来拍拍照,然后咱们就出发去下一站了!”
在天津意式风情区钟书阁天津店门口,说话的是一位举着小旗子的导游。这是一个20人左右规模、以中老年游客为主的旅行团。随着导游的“一声令下”,游客们迅速分散到钟书阁天津店的大厅台阶和旋转楼梯附近,各自举起手机开始“快门轰炸”。
这样的旅行团,占据了如今钟书阁天津店每日将近一半的客流。自去年9月底开业以来,这家书店日均客流在5500—6000人次。过去两个月,即便是平常的工作日,这里日均客流也在3000人次上下。钟书阁天津店店长王海波介绍,这样的客流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钟书阁门店里已属上乘。
钟书阁天津店是钟书阁在全国的第49家门店。开店伊始,这座有“天津最美书店”之称的新地标,便以独特的红砖外墙和欧式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天津市民和外地游客“打卡”。特别是书店内多处“出片”“种草”的装潢和布局,更让它成为社交平台中不折不扣的“流量担当”。
人气和流量有了,却未必带来的都是好事。诚然,受益于坐落在意式风情区这一天津知名景区,这种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为钟书阁天津店积聚了大量文旅客源。但对那些原本抱着观光游览目的的游客群体来说,一座景区书店的“打卡”属性,要远大于其售书、阅读的职能。“闪进闪出”“来了就走”留下了店门外的熙攘,却未必带来太多实质的购买力。
“用我们书店业的业内术语来说,就是客群转换率还有待提高。”王海波说,“就拿大量的外地旅行团来说,它们的行程安排往往很紧,给到钟书阁的停留时间很短,这与书店这种载体需要沉下心翻阅、选购的经营逻辑,是有些冲突的。”
巨大客流带来的,还有对书店环境和氛围的潜在影响。就在几天后,钟书阁天津店要迎来一次为期3天的闭店整修。“给客人走得最多、停留最多的台阶重新刷刷漆,再做些其他升级改造。毕竟每天来的客人太多了。”王海波说。此外,数十人体量的旅行团体频繁地一股脑涌入,也难免会给书店原本的氛围增添一份嘈杂喧嚷。
“感觉来拍照的人很多,真正拿起书看的人比较少。特别是招呼着怎么拍照的人一多起来,就显得有点吵。”4月的一个周末,第一次逛钟书阁天津店的市民孙先生在离店时如是说。
孙先生和爱人就住在意式风情区附近,已退休的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刷到“最美书店”钟书阁天津店的消息,抱着见识一下美景、再选些心仪图书的心情来到这里。两个人直言,这一趟有惊喜,也有遗憾,“确实很美,很漂亮。但打卡的和看书的就像是两拨人,多多少少还是会互相影响的。”
“流量加持下,仍要让书店成为书店”
上述困扰,某种程度上是国内网红书店的普遍缩影。“没几个看书的,都是打卡”“游客来一批就大乱一阵,简直是在‘赶走’真读者”——在社交平台上略一搜索不难发现,全国范围内很多地处闹市区、景区的书店,都有这一类读者反馈。
书店是否需要“流量”?答案是肯定的。就在上个月底,开店仅三年的茑屋书店天津仁恒伊势丹店终止营业。市民惋惜之余,书店在一座大城市中的存活压力,再一次被摆到了台面上讨论。
“租金与人力成本的双重压力下,作为经营者的首要目标,是要让书店先活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然后才能谈得上‘诗和远方’。”王海波直言。在很多从业者看来,成为“地标”“网红打卡地”,走一条“颜值经济”的赛道,不啻是书店值得探索的一条出路。
从苏州的“大陆第一家诚品书店”,到南京由地下车库改造的先锋书店,从北京“最具京味儿”的正阳书局,到上海最近重装开业的、“全国单体最大”的上海古籍书店……近年来,书店业“拥抱”文旅、被冠以“网红打卡点”的案例所在多有。一众书店成了很多游客专程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和书店合影”俨然成为社交平台的新风潮。
这类书店的营收构成,也往往显现出与文旅节律深度绑定的特点。王海波介绍,如今的钟书阁天津店,工作日的图书销售收入约占总营收的六成,剩下的则是文创商品和咖啡销售收入。而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文创商品的营收经常能猛增至超过五成,反而超过了图书销售额。考虑到文创产品相对图书而言更大的利润空间,文旅属性带给书店的收益可见一斑。
但王海波同时表示,对“网红”二字,应持审慎态度。“我不反感网红这个词,它毕竟实实在在地带来了人流量,也让我们成为景区的一张新名片。但在实际经营中,却可能经常要‘去网红化’,也就是相比于‘景点’,更要坚持书店本身的属性。”王海波说。
今年2月中旬起,钟书阁天津店门口多了一块“预约入店公告”的牌子,上面写明,10人及以上团队入店要采取预约的形式,以增强游览体验、提高入店效率。
钟书阁天津店的店内提示标语
“请家长朋友看护好孩子,不要大声吵闹”——钟书阁天津店里,不时能听到广播传来这样的语音提示。店内墙面上,也能见到不少“店内禁止直播”“拒绝手机外一切拍照设备”等提示标语。直播、商拍,在这里一律禁止。王海波说,这些举措的背后,是钟书阁天津店在“网红打卡”与“阅读环境”之间尽量做出平衡。
相比于“美不美”“拍照好不好看”的网上评价,王海波更重视网上对阅读本身体验的评价。像是坐拥超过3万种图书的钟书阁天津店该更新什么书,店里该请哪些作者、出版方做分享活动,年轻人关注的文化热点是什么。“还是要让书店始终成为书店,做一家书店该干的事。”王海波说。
一场书本墨香背后的“无奈突围”
在不少资深书店爱好者和出版从业者眼中,书店走向“网红”,是行业大势倒逼之下,一种不得不尝试的“突围战”。
“过去三年,我走访过数百家书店,把自己这些探店的印象汇成了一本书。可这本书还没到正式出版时,有些书店就已经不在了。”知名漫画家、设计师刘志伟说。
现年60岁的刘志伟是去年出版的图书《漫游京城书店》的作者,也是一位爱逛书店,爱买书、看书的普通读者。过去几年,他为自己走访过的北京共计365家书店绘制了插画,并写下了自己对每家书店最直观的文字评价。
“逛书店这么多年,最明显的感触是书店越来越难,要么走起多种经营的路子,图书、文创、餐饮多管齐下,要么走网红路子,尽全力找一个能吸引客流的点,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说起自己逛书店多年来观察到的变化,刘志伟如是说。
刘志伟
这些年,听说哪里开了一家新书店时,刘志伟经常兴致勃勃地前去一探究竟,可过一段时间再去时,这家书店却未必还在开了。就连那些大型的书店连锁品牌,在一座城市里往往也是开了倒、倒了换个位置再开,宛如一场漫长的“游击战”。刘志伟戏称,自己经常要跟着一些书店“迁徙”的脚步后面追逐。
或许很多有阅读习惯的人都会觉得,无论时代怎么变,阅读这件事不会被淘汰。但书店本身的不可或缺性又如何呢——逛的书店越多,刘志伟就越忍不住在心里打个问号。
电商售书和电子阅读的“夹攻”之下,“逛书店”与“买书”之间越来越无法画等号,而“看书”和“看纸质书” 之间同样越来越无法画等号——当这几个词背后意义空间的“同心圆”越偏越大时,以售卖实体书为己任的实体书店,即便是对那些久富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也显得有些“可有可无”。
钟书阁天津店
刘志伟记得,时间倒回五六年前,那时还不像现在这样,在书店里会见到如此普遍的文创、咖啡区,也没觉得具备特色装潢、能成为“打卡”点位的书店有那么多。人们对书店的关注点,悄然却不可阻挡地发生转变。
“书店毕竟不是图书馆、阅览室,它有经营压力,有售书的任务。那么当电商、电子阅读占据了买书、看书的一大部分功能后,书店就不可避免地要寻求新的、不会被轻易替代的线下体验。”刘志伟说,“从这个角度说,想让书店退回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纯粹’的、只有书本墨香的阅读环境,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事。”
从“网红”到“长红”——书店究竟要提供什么?
人们对书店的期待还剩下什么?这是个值得业内人士深思的话题。
“都说人们永远离不开阅读,但阅读却早就并非离不开书店了。现在书店所能提供的,更多的是线上替代不了的体验感。”京版若晴科创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迁说。
刘迁是一位资深出版人,从二三十年前跑遍城市大街小巷的新华书店走渠道、谈份额,到如今,他亲历了出版业和书店业的巨大变迁。
刘迁
“我们是一家以科普图书为主的出版公司。以我们公司出版的图书来说,从书店渠道转化而来的销售额占30%左右,剩下的几乎都是走电商平台或新媒体平台了。”在刘迁看来,当下书店提供的最大价值,与其说是图书销售的出口,不如说是线下的体验功能。而所谓的“网红书店”,也正是“红”在这里。
“网红书店有两种,一种是内容网红,一种是形式网红。”刘迁说,“前者是有很齐全的图书资源,在图书内容上吸引大量读者;后者则在装饰装潢、外观设计上有独到之处,通过一种仪式感,吸引人们的眼球。无论哪种,它们的目标都是把人们引到线下来,抵近核心客群。”
阅读、购书所带给书店的那份“离不开”,正被逐渐解构,取而代之的,是赋予这份“离不开”新的意义。
刘迁说,过去一年,京版若晴与书店合作开展了近30场线下活动,其中多以新书发布会、作者签售会为主。他表示,这种合作模式普遍受到当下书店的欢迎,“读者付出交通、时间成本,总归是期待获得一些线上得不到的体验,这些体验在书店落地后,就可能形成潜在的购买力。”
无独有偶,王海波介绍,在过去7个月里,钟书阁天津店举办了70多场活动。就在世界读书日这天,该店与百花文艺出版社合作,举办了一场新书分享会。
在这些活动中,刘迁经常经历这样的场景:作者、读者、出版方、文创产品供应方济济一堂,无论是来自读者的第一手感受,还是来自作者的思维发散,抑或是文创衍生品的设计灵感,不同声音交织在书店这样一个空间里。对此,刘迁这样形容——如今的书店更像是围绕书香这件事,给人与书、爱书的人与爱书的人之间提供一个对话场所,人们真正离不开的,是这种广义上的对话。
“愿意走进书店的人,多少对书店抱有一份亲近感。能否留住这份亲近感,就看书店能否各显神通,提供让读者离不开你的服务。”刘迁表示,书店的“网红”标签更像一个入口,至于能否从“网红”到“长红”,则还是要回到那个更本质的问题——“热闹之外,书店正在给顾客提供哪些价值?”
记者|侯沐伟
摄影|吴涛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