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放在一些景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最为出名的是,耗资24亿元建造,4年后却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的张家界大庸古城,现在整个园区毫无人气,整个项目陷入了濒临破产的状况。
更为残酷的是,这还不是个例,今年全国二千八百多座古城镇中,有将近一半都沦为了“空城”。

比如,山东济南市的宋风古镇投资了40亿元,现在却成了当地有名的烂尾楼,人迹稀少、一片荒凉景象。
是不是国内旅游业降温了,还是这些斥巨资打造的古城项目玩不转了,纷纷成为空城,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有接近50亿人次出去游玩,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国内居民出游花费接近4.9万亿元,同比增长接近12个百分点。
然而,与这些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凭借重金打造的古城文旅项目,游客却不买账,成为空城,这些项目逐渐陷入亏损 、停业甚至倒闭的窘况。
其中,大庸古城的落败是最为出名的,焦点访谈都曾报道过。
这个项目占地240亩,建筑面积超16万平方米,总计投资24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实现营收近五亿元,实现净利润近二亿元。
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其自运营就没有盈利过。

四年累计亏损达10.8亿元。截至2024年底,大庸古城公司负债总额接近17亿元,净资产额约为负3亿元,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唯一一个盈利的项目竟是停车场。
但大庸古城还不是损失最严重的,长沙铜官窑古镇投资一百亿元,最终却被网友称为“鬼城”。
其不仅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而且还占据长沙的地理优势,因此是不愁客源的,但从一开始却引发了游客的不满和争议。
2018年8月,铜官窑古镇项目一期尚未完成,就仓促开园,导致还存在很多施工现场,从而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兴致。
再加上景区内的门票高达二百元,矿泉水都要十元,很多游客除了抱怨更多的还有失望,导致后期很多项目运营得也很不理想。
如今,古镇游客中心区域还有零星的人出现,其他街区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大量的商铺都没有营业。

这种古城运营失败的例子不仅发生在张家口和长沙,全国一共有2800余座古城镇,其中有近半数,在经营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湖南常德市桃源县的桃花源古镇,投资50亿,即便是免费,也无人问津,开业一年濒临破产,现在成为一座“空城”;
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启封故园总投资120亿元,现在景区还有很多未完工的酒店、游乐场等烂尾建筑,完全一副“鬼城”的样子。
其实,全国真正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镇总计也不过312家,怎么会出现2800多个古镇项目呢,这相当于全国每个县都标配了一个古镇?

实际上,这股古城建造热也并不是毫无缘由开始的,而是由诸多的复杂因素叠加形成的。
其中,一些成功的案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乌镇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30年前,它交通落后、人稀屋破,自从开发建设之后,最赚钱的时候,一年营收就接近22亿元,净利润约为8亿元。
还有山西忻州古城,2023年,门票收入接近8亿元,经营收入14.89亿元。

这让许多城市看到了经济发展的风口,于是开始纷纷效仿,大建特建古城古镇。
然而,全国古城镇建设真正迎来大爆发的时期,是从2016年开始的。
当时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的通告,于是建古城镇村等项目一夜之间遍地开花。
它们认为,既然复制的门槛并不高,那么只要花巨资大力发展古城旅游,就可以盘活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同时也希望借助文旅项目,可以带动当地的住宿、餐饮、娱乐等综合消费,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并没有它们想得那么乐观,很多古城在建成,度过新鲜期之后,却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陆续陷入了困顿之中,最终停业,甚至破产清算。
怎么会这样,究竟发生了什么?
以大庸古城为例,他们觉得全国都在造古城镇,所以只要跟着这股风,只要自己造出来,就可以挣到钱。

因此,也顾不上去做可行性分析和充分的市场调研,只知道一味盲目跟风。
所以,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了3个月,计划了550天的工期,却在一片混乱、反复修改项目计划的情况下,花了5年才完工,从而错过了市场的红利期。
毫无规划、缺乏市场调研已经使项目先天不足,严重的同质化更是造成了后天的败局。
烤肠鱿鱼、青瓦木墙、湘西银饰店、手串手镯……这些让游客无论走在哪里,总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我好像来过这,似乎在哪见过,真是“看一城,等于逛三城”,从南到北全国一个样。
除此之外,最可怕的是业态单一,运营能力不足。
大庸古城的核心项目是一个只能容纳300多人的剧院,而它是绝对不可能带动20多亿的投资项目的。

其实,从一开始大家就认为只要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所以才会盲目建造古城,期望以此发展城市,带动经济。
殊不知,游客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人已经不再满足于观光游览的方式,而是追求更多生动、有趣和丰富的游玩体验,所以千篇一律的古城旅游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文旅项目都是亏损的状态,有一些地方的景区就赚得盆满钵满,因为它们太懂游客,可以说真的是投其所好。
洛阳龙潭大峡谷,就是一个涅槃重生的典型例子。
它早在2013年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因欠债过大无力偿还,加上创始人去世,一切事宜都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最终在2017年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
5年后,该景区破产重整完成,国企接手,开始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和重构管理模式,将“游客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
与其他景区不同的是,它用亲民的物价和真诚的态度成为吸引游客的手段。
1元的冰棍、2.5元的黄瓜、5元2根的烤肠,甚至还推出了“一张门票用一年”的制度,这一举措使其在网络上迅速“出圈”。

很多网友称其为“良心景区”,甚至直接将其列为下一个节日的旅游目的地。
除此之外,龙潭大峡谷还凭借着自身5A景区的优势,打造出了“时空走廊”式的地质博物馆。
并且该景区举办的“汉服映丹霞”文化节,将古琴演奏、非遗剪纸等引入峡谷,仅网络曝光量就超过了2.3亿次。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景区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免费摊位以售卖特产,这样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还带动了黛眉山核桃、黄河鲤鱼等特产销售,从而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正是这种以文旅带动当地经济,当地居民又助力景区的做法,使龙潭大峡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也逐渐摆脱了亏损的困局。
去年,龙潭大峡谷旅游总收入接近9800万元,不仅比破产前翻了近5倍,还带动了景区周边餐饮、住宿等当地经济,综合收入超2亿元。

实际上,从淄博烧烤的爆火到天水麻辣烫的走红,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被传统意义上的游山玩水所吸引,而是更愿意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
这意味着有些景区,单纯想靠砸巨资、闭眼抄袭的方法来吸引游客,不仅会没有市场还会丢了口碑。
平遥因为晋商的票号火了,乌镇源于茅盾文学的温暖,这些文旅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简单地砸钱和冰冷的砖瓦水泥就爆火于网络。
用体验感去打败稀缺性,现阶段已经成为旅游决胜的关键因素。

而毋庸置疑的是,文旅的灵魂是文化,就像乌镇的开发者陈向宏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复制建筑,而是延续文明的心跳。”
当所有的古镇都在追逐成为下一个乌镇时,需要意识到盲目复制,复制不出真古城,用心经营,才能打动游客的心。
毕竟文化古城是无法速成的,将其如何运营好才是关键。
-END-
参考资料:
1.央视新闻《花24亿跟风造“古城” 仓促上马的仿古建筑群濒临破产》
2.投资界《人造古城,正在批量倒闭》
3.中国经济网《20多亿打水漂、游客不买单……文旅项目如何破局重生?》
作者:京墨
编辑:歌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