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签开放后,俄罗斯人涌入中国,目的却不是旅游,开始“买买买”

2025年9月15日,新中俄免签协议正式生效的第一天,黑龙江边境的珲春口岸像赶集一样热闹。一批又一批的俄罗斯游客拖着行李箱走进中国,不少人刚下车就直奔市场。

可奇怪的是,街头巷尾的中文导览图、景点指引似乎都派不上用场。比起“看风景”,他们更忙着“买买买”。

从北京的雅宝路,到三亚的“大菠萝”商场,再到成都的街头美食,俄罗斯游客们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采购潮”。

这波人潮,远不只是出于旅游冲动。背后既有政策的推力,也有国际局势的变化,更有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而这场“消费之旅”,正在悄然重塑中俄之间的互动逻辑。

政策红利叠加地缘优势

中俄之间的免签协议早在2023年,两国便恢复了团体旅游免签,为这次全面互免做了铺垫。此次最新协议自2025年9月15日起正式生效,为期一年,实行对等互免,适用于持普通护照的公民。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中方希望借此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推动人员往来再上新台阶。

除了政策便利,地理位置也提供了天然的“近水楼台”优势。

以珲春为例,这座小城与俄罗斯哈桑只隔着一条江,坐船5分钟就能“出国”。当地的早市夜市早已习惯了俄语顾客的讨价还价,连商户都学会了几句俄语的谢谢和你好。

边境的自然地缘,早在免签之前,就已经悄悄把两国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再加上当前的国际环境,俄罗斯人“出国”的选项变得越来越少。欧美签证难度加大,手续复杂、时间漫长,费用也水涨船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免签的大门显得格外诱人。不仅手续简单,而且友好、安全,性价比高。有分析指出,俄罗斯中产阶层的“出国消费”需求并未减弱,只是方向发生了转移,而中国恰好成为他们新的目的地。

从政策、地缘到国际局势,三重因素合力推动了这场“说走就走”的跨境热潮。只不过,走进中国的他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拍拍照、打打卡”那么简单。

俄罗斯游客开启“采购模式”

数据显示,2024年俄罗斯来华游客达到150.3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15%。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场消费动能的爆发。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团”,这批俄罗斯游客的兴趣点早已从“景点打卡”转向了“扫货架”。

北京的雅宝路市场,再次变得熙熙攘攘。这条曾因对外贸易而繁荣的街区,如今又迎来了新一波消费浪潮。俄罗斯游客成箱采购中国的茶叶、羊绒制品、箱包,甚至还有中式婚礼用品。

有商户调侃:“现在卖得最快的不是纪念品,而是高端羊绒披肩,俄罗斯人一买就是五六条。”

而在三亚,大东海海滩边的“大菠萝”购物中心几乎成了俄罗斯人的“第二家”。这里不仅可以用卢布直接换商品,菜单、广告牌全是中俄双语,连柜台小姐姐都会用俄语问候。热带水果、化妆品、中药保健品,几乎成了“标配采购清单”。

不仅是北上广深,连成都、重庆等内陆城市也正在成为俄罗斯游客的新宠。这些地方不仅有美味的火锅和川菜,更有琳琅满目的中式商品。

在他们眼里,中国不再只是“东方神秘”,而是一个可以买、能吃、还好玩的现代国家。

从旅游变成采购,从看风景到沉浸式生活体验,这种转变背后,其实藏着对中国制造、中国生活方式乃至中国城市形象的重新认知。

便利服务加持下的“消费体验”,让中国变得“可亲可近”

这场由免签引发的旅行热潮之所以能迅速转化为“消费热”,不仅靠商品本身的吸引力,也离不开中国在基础设施和服务上的持续升级。

首先是航空网络的优化。过去,很多俄罗斯游客只能飞北京或上海,而如今,航线已经延伸到哈尔滨、满洲里、成都等非一线城市。不仅节省时间,也让他们能更深入地体验中国的多样性。

民航局数据显示,2025年中俄之间的航班量比去年增长了近两成,尤其是边境城市的直飞航线最受欢迎。

其次是支付方式的革新。过去,“扫码支付”对外国人来说是个拦路虎,但现在,支付宝和微信都能绑定外卡了。

不少俄罗斯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分钟绑定成功,VISA卡直接用。”这项技术上的突破,直接打通了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还有服务细节的用心。比如珲春的商场增设俄语导购,酒店前台提供翻译服务,甚至很多餐馆员工开始学起了简单的俄语短句。这种“接地气”的欢迎方式,让俄罗斯游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这些俄罗斯游客正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刷新对中国的印象。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深圳地铁的整洁有序、成都小巷的烟火气、还有咖啡馆里“手机电脑随便摆也没人偷”的安全感。

一些旅游博主甚至公开表示,中国比他们想象中更现代、更开放、更友好。

这场体验,不仅让他们买到了想要的商品,也“买”到了对一个真实中国的认知。这种认知的传递,也许比任何一个外交声明都更具温度和说服力。

短短几周的免签试运行,已经释放出不小的能量。从游客数量的激增,到消费金额的飙升,再到社交媒体上的高频好评,所有迹象表明,这不是一场偶发的旅游热,而是一种结构性的趋势转变。

2024年,中国入境旅游的消费收入达到942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77.8%。其中,俄罗斯游客贡献不小。

中俄关系的紧密也有了更直观的体现。免签不只是纸面上的利好,更是两国之间信任水平的体现。人员往来的壁垒一旦打破,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甚至普通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都会随之水涨船高。

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旅游红利的释放,更是一次“软实力”的输出。而对于俄罗斯游客来说,这次“买买买”的旅程,也许只是开始。

当俄罗斯游客在中国街头“买断货”,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经济层面的热度。但站在更高的视角看,这是一次民间外交的生动实践。免签政策带来的,不只是人流,更是信任的流动、文化的融合和认知的更新。

他们买的不只是商品,也是一个真实、立体、可亲的中国。

而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感,正在比任何宣传更有效地让世界“读懂中国”。

下一波“免签潮”会不会也这么火?让我们拭目以待。

毕竟,友谊的小船,先从“买买买”的行李箱开始,已经悄悄驶向了更深的海域。

参考信息:定了!中国对俄罗斯试行免签,俄访华人数或井喷?2025-09-02 16:11·上观新闻

对俄免签政策试行当日 抚远口岸迎来大批俄罗斯游客2025-09-17 11:06·中国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旅游   目的   中国   俄罗斯人   俄罗斯   游客   俄语   珲春   成都   政策   地缘   认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