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西部或南部的崇山峻岭里,隐藏着各式各样的供人居住的土楼,据估计,永定县有2万多座,南靖县有1.5万多座,平和县、漳浦县、诏安县、华安县等,也各自有千座有余。
“四菜一汤”景观(摄影:冯赣勇)
然而,作为旅游团来说,也许是交通方便或其他原因吧,一般游客们前往永定湖坑土楼民俗文化村的相对多一些。记者就曾于上世纪的1999年5月和2009年5月先后两次前往永定土楼观光。特别是永定湖坑村的振成楼尤为有名,已经是到永定土楼游览者的必游之地了。
土楼文物碑一角(摄影:冯赣勇)
如今,随着福建土楼文化旅游的开发,福建漳州地区的南靖已经越来越受到旅游者们的青睐和追捧。因为那里的一道独特的“四菜一汤”式的方圆结合的土楼群景观,已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景点而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宣传资料上。
步云楼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不仅如此,南靖“四菜一汤”所处的田螺坑土楼群及下坂村土楼群的东倒西歪的裕昌楼、塔下村的德远堂景点等组成的南靖土楼及永定湖坑土楼等文化自然旅游风景区备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观赏南靖土楼群的精美建筑组合已是福建土楼风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永定湖坑振成楼(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上海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带师生完成《福建南靖圆寨实測图集》后说:“没有看到田螺坑的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楼。”这番话足以说明南靖土楼所处的重要位置。
近观圆形土楼(摄影:冯赣勇)
2012年5月27日,记者从厦门出发慕名前往南靖土楼群。记者一行驱车从厦门出发经过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首先抵达了位于福建省漳州地区南靖县书洋镇的田螺坑土楼群。南靖与隶属龙岩地区的永定交界的书洋、梅林两镇,大多数是客家人,其它乡镇则以闽南人居多。
和昌楼内景观(摄影:冯赣勇)
进入景区不远从山上向下俯瞰就是“四菜一汤”的方圆楼景观。只见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又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间激越地奏响。顺着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
南靖土楼留影(摄影:孙明和)
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魔术般地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来到坡底公路上,抬头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楼群犹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下一派金碧辉煌。
红灯笼分外显眼(摄影:冯赣勇)
记者走进田螺村中,相继近观五座土楼的建筑特色。只见黄色的土楼顶檐下都悬挂着一个个装饰的红灯笼分外显眼。田螺坑第一座土楼叫步云楼,就是那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楼,这座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
田螺坑土楼群(摄影:冯赣勇)
就在步云楼还在兴建中时,族人又有了财力,随即在它的右上方动工修建新一座圆楼,叫和昌楼,也是三层高,每层22个房间,设两部楼梯。1930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又建起了振昌楼,还是三层高,每层26个房间。1936年,瑞云楼又在步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三层,每层26个房间。最后一座文昌楼建于1966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三层,每层有32个房间。随着五座楼的相继建成也就为我们留下了如今的“四菜一汤”的土楼奇观。
裕昌楼纪念石(摄影:冯赣勇)
可以说在数以千计的漳州土楼中,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建筑群是最美丽的,特别是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四菜一汤”土楼景观,令人不能不感叹民间语言的生动!建筑巧合造就神奇,田螺坑地名的来历颇为蹊跷。有村民说,它得名于村庄背靠的湖岽山状似田螺;也有人说,田螺姑娘的神话故事说的就是黄家祖宗,那个叫黄百三郎的幸运儿,因为田螺姑娘的神助,才得以从一个养鸭少年成为一方富绅。
下坂村方形土楼(摄影:冯赣勇)
从田螺坑村驱车继续前行不远就来到只有3公里之遥的下坂村土楼群。这个土楼村落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小溪从村中汩汩流过,沿溪两岸舒缓起伏。早在元朝中期,这里的七个小山坡上,分别住着黄、李、刘、罗、张、唐、范七姓先民,至今地名还遗留着先民姓氏的痕迹,如罗石坑、张屋科、唐屋角、黄土窟、李屋等。先民们原先居住的都是茅草寮,所以人们也把这里称为版寮。
下坂村景色(摄影:冯赣勇)
来到下坂村,映入游客眼帘的是一座矗立在村口的灰黑色的天然巨石。上面刻着“中华第一奇楼东倒西歪裕昌楼”几个红色的大字异常醒目。下坂村现存土楼21座,其中方楼14座,圆楼7座,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裕昌楼,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歪西斜楼”。
裕昌楼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进入下坂村,顺着弯弯的河道走不远就来到裕昌楼前。裕昌楼是目前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被誉为“福建土楼之母”。它的外墙遍体斑驳龟裂,看上去就像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据张氏族谱记载:裕昌楼始建于元朝中期(1308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别看它的外墙表面斑斑驳驳,其实它的墙体依然坚固,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修建。
方圆之间(摄影:冯赣勇)
走进裕昌楼,人们能亲眼目睹到这座土楼从三层开始,梁、楹、柱都从左向右倾斜,最大的倾斜角达到了15°,那斜梁歪柱带来的不规则门框、不对称窗户,好像要存心破坏中国建筑常有的严谨构图方式似的。可别小看这些七歪八斜的木柱支撑的这座土楼,它已经过了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足见其牢固的程度。
漫游下坂村(摄影:冯赣勇)
从外观看,裕昌楼像一个紧密团结的大团体,楼内又建有圆形的祖堂,形成了“双环楼”。祖堂设有三个门,正门是喜门,凡是办喜事或求神拜佛从喜门进出;左边的是生门,凡祈求小孩平安长大、有所作为从生门出入;右边的门是丧门,凡办丧事从丧门出入。楼中楼的中堂前,是一个用五彩河卵石铺成的大圆圈,圆圈内五格等分,饰五种图案依次代表金、水、木、火、土五行,取相生排列,寓生生不息之意。
塔下村景色(摄影:冯赣勇)
告别了下坂村,顺着长长的河道漫步而行,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记者注意到,在河畔的一个个路灯的造型都是方形或圆形的土楼状。经过十来分钟的步行就来到了被誉为“闽南周庄”的塔下村。该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部,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
村中小景(摄影:冯赣勇)
这个村历史悠久,建于1426年,现有300多户人家,土楼沿河而建,并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
塔下村乡民(摄影:冯赣勇)
塔下村是一个中国典型客家村落。这里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清纯如酿的空气,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塔下村德远堂(摄影:冯赣勇)
为敬奉先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
塔下村留影(摄影:冯赣勇)
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2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
土楼造型路灯(摄影:冯赣勇)
村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这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溪流,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阳光灿烂的清晨,村妇们提着木桶,领着孩子,到溪边洗衣,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谈笑声一起流进水里,闪闪烁烁。
南靖顺庆楼(摄影:冯赣勇)
南靖土楼群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难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得以被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史册,供世人永久瞻仰观光。(图文:冯赣勇)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