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腊月,我和几位朋友攀爬山西古关上党关。破败沧桑的千年古关前,我发了一番感慨,随后发文记述此行。
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不是有三位老师因故在山脚下返程了么,当天晚上就问我看到古关了吗,现场面貌如何等等问题。
当得知我们亲手触摸到了古关的残垣断壁,看了我们发过去的照片,顿时觉得吃了天大的亏,骂我们“吃独食”“眼馋人”,哈哈。
这不,还在正月天呢,亲戚都没有走完。突然间,那天没去成上党关的段老师来电,今天有事没?咱们访古吧?
我一听就乐了,正好走亲戚走得心累,何不脱身出去爽爽?
段老师原定计划是去走访一下几个村级文庙,实地探访一下资料里的记载现状如何。对此我没有异议,跟着开眼界就对了,大教授当司机兼导游,还要啥自行车啊?
一上午时间,我们一行四人顺利完成段老师的预定访古计划。下午时间如何安排?段老师略一想,问我,要不咱们去看上党关吧?
我打趣他,这是不死心啊?那咱就去呗,还犹豫啥?段老师三下五除二设置导航到长治市屯留区黑家口村,走高速。
在青兰高速(长临高速)丰宜互通口下高速,导航提醒我们,距离终点8公里。嗬,这可真是便捷啊。
出高速,走常苗线,直奔上党关而去。
这次可不像上回徒步爬山了,上次早已探明道路通畅,这次直接就开车上山。
饶是如此,中途还试停了几下,辨认路途。因为新修的盘山路图中有几处岔路,怕走错。
一切顺利,车一直开到上党关下的斜坡处。最令人欣喜的是,前几日这里下过小雪,雪虽然化了,但是水分子依然冰冻在路面上,再也看不到前次的尘土满路了。
看到沧桑满目的上党关,段老师很感慨,终于亲眼见到了。于是,我们一行开始在关前关后探寻。
四周的山岭依然萧瑟,看不到一丝绿色,苍凉的气息遍布视野,倒和沧桑的古关隘非常协调。
上党关东西两道券门在下午的阳光下静静伫立着,阳光照在土黄色的砂岩结构上,能感受到丝丝暖意。
仔细感受,似乎这千年的古关隘还有生命的气息在律动。如果从《魏书》中记载的秦朝置上党关开始,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由人不感慨。
上党关雄踞盘秀山巅,扼守扼长治、临汾之咽喉,控制古上党、平阳之要冲,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有许多知识或者文字表述,只有你亲临现场才能感受得到那些语句的真实体验。
就好比有很多网友,甚至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对发生在上党地区的长平之战颇具怀疑一样。
他们认为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5万人有水分,认为司马迁写的史实过于夸张。
实际上呢,如果你来过山西高平,亲自去这里的田野上南北东西地走一趟,就能明白史记记载的残酷性。
不说当地超过四百多个地名能反映史实,单说山西省文物局网站记载的遗址范围,基本就是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30公里。这个范围埋45万降卒绰绰有余。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眼前的古关隘吧。
这里和大家想象的有点不一样,虽说古关早已废弃不再发挥功用,但是它并没有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这是因为,在北侧那坍塌的石砌窑洞后壁上,赫然还有一副新簇簇的对联,一看就是今年过年时贴上去的。
上联是“花开三月是桃园”,下联是“马过五关是汉帝”,横批是“山西一神”。
上下联明显不工整,不过书法还算不错。从内容上一看就知,这是祭拜关二爷的。由此我们知道,这孔坍塌的窑洞,原先是一座关帝庙。
记得第一次来这里时,这孔石窑洞后壁上残存着的是残破的对联和褪色的灯笼。如今大家都过完年了,没想到这里的关二爷依然有人记挂着。着实令人感慨。
东西两处券墙内外,依然是杂草丛生。尤其是条石铺砌的关内地面,过膝的枯黄杂草在石条缝隙中顽强地挺立着,仿佛是这里的主人一般。
风蚀的石碑、坍塌的窑洞、孤兀的券门、残存的南墙、半残的磨盘……这一切都和上次来的时候一样没有变化。
倒是石窑台阶下残存着鞭炮的痕迹,不用说,一定是居住在附近的村民给关二爷贴完对联后放炮留下的。
这就是国人的性格,英雄为国为民,死后不会被遗忘。就好比古关一样,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作用,但是依然被郑重地记录在史书中,被文人墨客所凭吊。
这里曾是秦晋通衢的重要关隘,这四个字也曾经被刻写在东券门额上。站在券门下向东望去,一条嵌满杂草的古道延伸向天际。
段老师提议说,既然来了,那就走走古道,找找潞商驼队的感觉吧。大家在关前的文保碑前合了个影,顺着古道向东走去。
残存的石砌古道宽约80厘米,一块块石头表面磨蚀,间或有巴掌大小的凹坑,这应该是那些骡马留下的蹄痕。
残存的古道大约有几十米的样子,因为新修了盘山路,古道被切断。视线越过山路,可以在前方的山坡碎石边看到断续的一线残雪,那就是残存的古道,我们上次就是从那里攀援而上来的。
上党关之险峻,攀爬过一次就领略到了,这次轿车直到关前,少了很多体感。不过站在关前,依然能够想象古代这里的重要性。
首先这里是官道上的军事关隘,关门南北都是险峻的高山,无路可走,唯有东西方向穿过古关的古道连接平阳和上党地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并不夸张。
其次,这里是重要的商路节点。陕西甘肃的皮毛、河东的潞盐由此进入上党;而上党的潞绸、潞铁、潞麻等物产,由此销往河东以至于陕西甘肃等地。
上党关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关下屯留、安泽两地的诸多地名上。那些村庄的名字不是某某寨、就是某某口。
屯留这边的村庄有西流寨、吴寨、黑家口、小口等,而安泽那边呢?有华寨、边寨、小寨、良马寨等,军事意味鲜明。
对临汾安泽那边的人来说,上党关位于安泽良马乡摩诃岭上。在历史上,良马乡曾经有一段归属于上党屯留。《魏书·地形志》中专门有记载。
这个良马乡就是良马寨,又叫津梁寺、津良寺。因为唐朝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的部将李万江,在此养的优良马匹而得名。
走访上党关时,我们途经一条潺潺的小河,看着很不起眼,一直以为是屯留的绛水河源头。
等我们站在上党关前怀古时,才想起来,这是岚水的源头。至于绛水河嘛,其实在山的那一边。
据光绪《山西通志》载:“盘秀山,亦即方山,俗名摩诃岭,上党关在其间,其阳蓝水所源,其阴绛水所源也。”
山南水北谓之阳。所以,从上党关所在的盘秀山北侧流出的山水,才是绛水。绛水一路蜿蜒向东流淌,先是流入屯绛水库,后汇入浊漳河。
而盘秀山南侧流出的水,则为蓝水,后又叫岚水,它向东偏南流淌,进入长子县,最后也汇入浊漳河。
这两条源自盘秀山的河流,在古代都成为两县的八景之一。在屯留被称为“绛水秋波”,在长子被称为“岚水长虹”。
我们一行在上党关前感慨了一番,追思了一番,还想再去看看附近的毛孩庙、玉皇庙,或者有摩崖石刻造像的地方,可惜没有提前联系一位向导,只好带着些遗憾下山了。
结果回去后,小小的遗憾反而变大了,因为熟悉这里的驴友告诉我,那个所谓的毛孩庙就在距离上党关仅一里之地,从上党关向西数百米折而向下,崖壁上就是北齐造像。
看来,寻访古迹不提前做功课还是不行,好多想看的地方因为不熟悉地形就这么白白错过了。
二访上党关,有收获,也有遗憾。正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总是一路鲜花一路荆棘。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