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编辑 乐乐
不作死就不会死!
为了拍张照片把命搭上真的值得吗?
2025年9月25日。
一段视频在登山圈炸开了锅。
白雪皑皑的陡峭雪脊上,一个玫红色身影正沿着冰面急速下滑。
同伴们的惊叫声回荡在山谷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消失在悬崖边缘。
9月26日,当地教体局确认,那名滑坠者已不幸遇难。
这本来应该是个令人痛心的意外。
可随着遇难者身份的曝光,舆论却逐渐分化了起来。
在一众“可惜”“哀悼”的评论中。
“活该”“作死”等字眼也冒了出来。
违规“偷登”、私解安全绳。
种种细节都在暗示我们,这个死者本来可以活命。
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眼睁睁看着队友滑落,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伸手拉他一把呢?
“如果当时绳子没解,冰爪卡牢,他本可以活着下山。”
参与处置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语气里满是惋惜。
随着调查深入,洪某坠亡的真相逐渐清晰。
每一个细节都指向了他亲手触碰的“死亡开关”。
洪某来自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在家务农的同时偶尔兼职带游客登山。
手里还持有登山协作证。
这次他带着四名队友攀登那玛峰。
原本是想借着“初级技术型雪山”的难度积累更多经验。
登顶成功后,兴奋的队友们提出要拍一组纪念照。
作为领队的洪某一口答应,却犯下了登山者最致命的错误。
为了拍照方便,他解开了系在安全钢钎上的保护绳。
甚至随手把冰镐放在了一边。
在高海拔雪山的陡坡上,这两个动作无异于自断生路。
熟悉登山规则的人都知道,安全绳是登山者的“生命线”。
即使在看似平缓的区域,也必须时刻保持连接。
而冰爪的锋利齿尖能牢牢嵌入冰层,是防止滑坠的关键装备。
当地工作人员在勘察现场时发现。
洪某的冰爪固定带处于松散状态,显然没有按照规范扣紧。
这才导致起身时被绊倒。
更令人揪心的是,洪某一行人的登山行为从一开始就游走在违规边缘。
甘孜州教育体育局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那玛峰目前处于未开放状态。
洪某等人既没有向相关部门报备,也未取得登山行政许可,属于典型的“偷登”行为。
没有专业向导陪同,没有应急预案,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规范都抛之脑后。
这场“探险”从起点就埋下了隐患。
这位尚未成家的年轻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
会在一瞬间败给侥幸心理。
9月26日,当地有关部门发布公告。
遇难者的遗体已经找到,如今正被卡在海拔5300米的沟壑中。
距离队员们的C1营地不过数百米,站在营帐前甚至还能清晰看到他滑坠的轨迹。
视频在网上爆火后,瞬间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视频里此起彼伏的惊呼声,成了网友质疑“冷漠”的证据。
“眼睁睁看着人滑下去,为什么不救人?”
类似的质问在评论区不断涌现。
但真正了解高海拔救援的人都知道。
那一刻的“无动于衷”,其实是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
“不是不想救,是根本救不了。”
有资深登山教练在社交平台发文解释。
那玛峰事发区域的坡度超过40度。
雪层下是坚硬的冰层,脚踩上去稍不留意就会打滑。
洪某滑坠的速度极快,每秒能冲出近20米,队友们根本来不及反应。
更关键的是,其他队员自身也处于危险环境中。
一旦贸然解开保护绳施救,很可能被连带滑坠,造成更大的伤亡。
即便队员们立刻展开救援,面临的也是重重阻碍。
高海拔地区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普通人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
根本无法快速移动。
而且事发突然,队伍里既没有携带救援绳索,也没有专业的下降设备。
唯一的冰镐还被洪某随手放在了一边。
等向导和队友们跌跌撞撞赶到碎石坡时,洪某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这样的困境,在雪山救援中并不少见。
去年2月,新疆呼图壁县的一场救援行动中,直升机因为大雾两度返航。
12名救援人员徒步三小时才抵达被困者身边,而被困点海拔不过4000米。
相比之下。
那玛峰5300米的高度、复杂的地形和突发的天气变化,都让救援难上加难。
当地工作人员透露,为了转运洪某的遗体,他们已经联系了村民。
但陡峭的碎石坡和随时可能发生的落石,仍让转运工作进展缓慢。
“在雪山面前,人类的力量太渺小了。”
这位工作人员的话,道破了高海拔探险的残酷本质。
洪某的遗体卡在碎石坡上难以转运的消息。
不少人想起了珠峰上那些著名的“人肉路标”。
在那里,有超过300具登山者的遗体因为恶劣环境无法回收。
他们常年暴露在冰雪中,成为后来者辨认路线的“标记”。
其中最著名的“绿靴子”,已经在海拔8500米的地方静静躺了20多年。
这些“路标”背后,藏着和洪某相似的悲剧。
不少登山者在这里失足坠入冰缝,再也没能出来。
冰壁上的落石和冰坠,也随时可能击中攀爬者。
而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三分之一。
即便带着氧气瓶,也可能因为缺氧引发肺水肿、脑水肿,在睡梦中失去生命。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悲剧大多可以避免。
就像洪某解开的安全绳,珠峰上很多遇难者也是因为忽视了基本规范。
有人为了赶时间在夜间独行,有人拒绝夏尔巴向导的帮助擅自开路。
还有人带着感冒强行登顶,最终倒在了离顶峰一步之遥的地方。
那玛峰虽然海拔不及珠峰,危险却同样致命。
这里的雪层下隐藏着无数暗冰,看似坚固的岩石可能一触即碎。
突如其来的阵风就能把人吹得站不稳脚跟。
当地登协的工作人员提醒:
“初级难度不代表没有风险,任何时候都不能拿安全开玩笑。”
事件曝光后,网友的讨论很快分成了几派。
“为了张朋友圈照片把命丢了,这哪是探险,就是拿生命开玩笑!”
有网友翻出了之前的案例。
四川茂县三名游客偷闯未开放区域迷路。
16名救援人员连夜搜救才把人救回来,耗费了大量公共资源。
“这种违规行为不仅害了自己,还可能连累救援人员,就该自己担责。”
更有人直接指出,洪某作为持证人,理应比普通人更懂规则。
他的失误“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队友不负责”。
也有网友表达了惋惜之情。
“他就是想赚点生活费,没想到把命搭进去了。”
还有登山爱好者留言:
“新手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总觉得‘以前没事’就‘这次也没事’,其实雪山从不会给第二次机会。”
这种说法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
法律层面的讨论同样热烈。
有网友科普:
“青海、四川早就有规定,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探险,救援费要自己掏,严重的还会被追责。”
北京法院曾判过类似案子。
游客无视警示爬野山摔伤,起诉景区被驳回。
因为“自身违规导致的后果需自行承担”。
甘孜州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洪某的违规登山行为是否需要承担额外责任,还在进一步核实中。
洪某的悲剧,给所有户外爱好者敲响了警钟。
探险从来不是冒险,挑战自我更不是漠视规则。
高海拔雪山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大自然的威严。
一根安全绳、一副冰爪、一次报备。
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恰恰是生命的防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户外,追求“诗和远方”。
但我们必须明白,敬畏自然、遵守规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男子登5588米雪山时滑坠身亡,当地回应.大皖新闻.2025-09-26
男子在海拔5588米四川那玛峰滑坠身亡,现场登山者:他解开安全绳拍照,被绊倒后发生不幸.极目新闻.2025-09-26
不是钱的问题:在海拔8000米以上珠峰救人有多难?.海报新闻.2023-06-07
珠峰上最出名的遗体之一“绿靴子”到底是谁,为什么没给他带下山?.澎湃新闻.2024-03-04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