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两次西藏了,还一直想去,那蓝得让人心悸的天空,那白得让人发呆的云朵,那刻骨铭心的雪域高原日照金山,那念念不忘的雪山圣湖经幡猎猎……
第一次自驾进藏是在2021年5月,走的是国道318即川藏南线,第二次进藏2022年6月,走的是国道317即川藏北线,这第三次进藏,想走走国道216羌塘无人区,过了五一就出行,走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海西小柴旦-茫崖-若芜-且末-民丰,820公里国道216无人区到西藏改则,再走阿里317中线,尼玛-班戈-那曲到拉萨,返程走318出藏。这是前半程的大致线路。
自驾在路上,时时会看到许多车都贴有“此生必驾318”的车贴,去西藏似乎成了自驾人的终极梦想,看来,任谁都想体验一把“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感觉。但是,却总担心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反。一旦发生高反,轻则健康损伤重则会危及生命,所以许多人犹豫不决踌躇不前。
和妻头一次去西藏,做了几年的攻略却总是不能成行,其主要原因就是怕高反。越是听去过西藏的人绘声绘色地讲高反,就越是不敢去。后来,心脏突然出毛病做了手术,意识到再不去可能这一辈子就别想去了,于是破斧沉舟,抱着拼命的决心开车上路了。
带了许多抗高反的东西,都是去过西藏的朋友或根据网上推荐预备的,氧气瓶、葡萄糖、丹参片、红景天……打定主意,慢慢往拉萨走,万一高反严重,返回来就是。
试探着慢慢地沿着318一路向前,也许是只顾着惊叹眼前的壮丽风光了,一身老年病的我并没感到身体不适,只是翻越4000多米的折多山和5000多米的东达山时,妻有点嘴唇发紫心跳加速,吸几口氧就缓解了。
后来就渐渐忘记高反了,去纳木错,为看美景连免费的景交车也不坐,和妻沿着海拔4700米的扎西半岛徒步一圈4公里多,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什么反应。适应了。
到了海拔4500米、满城没有一棵树的那曲,住了几天也没什么感觉,回想刚走318经过海拔4100米的“世界高城”理塘,心里那个紧张真好笑,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压力吧。看着车上只开了一罐的氧气瓶,有意试了几口,并没什么感觉。
第一次走318川藏南线,认识了不少朋友,结伴一起同行,相互交流,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年轻越是强壮的人高反越严重,越是年纪大越是身体差的人反倒是没什么高原反应。一路同行的有个来自石家庄的年青人小胡,在米拉山垭口跑了几步,竟突然晕了,险些跌倒,幸亏旁边来自太原的同行旅友老王反应快一把拽住,这旅友老王75岁了,和同龄的老伴一起来西藏,然后准备走更具挑战的新藏线去新疆,他们说没什么高原反应。受到这位老友大无畏的英雄情绪感染,返程我们高海拔的317国道出藏,把高反什么的早忘到爪哇国去了。
去西藏是有瘾的。紧接着的第二年,我们又去了西藏。这次是和陈老师老俩口一起。我们选择从317川藏北线进藏,再走219新疆线去了新疆,贴着喜马拉雅山脉,羌塘无人区,喀拉昆仑山脉,这一路都是神奇的“天路”,海拔差不多都在4000米以上而且下不了高原,陈老师是旅游达人,已经许多次到过西藏新疆了,他更有经验。这第二次的藏疆之行,阿里南线、冈仁波切、帕米尔高原、盘龙古道、独库公路、喀拉峻、伊昭公路、阿勒泰喀纳斯,翻越了无数的高原达坂和垭口,比第一次的进藏海拔高度不知高了多少,并且一直都在高原上,没发生高原反应,连氧气瓶都没有用上。
所以我得出了经验,去高海拔的地方,一定要逐步递进,千万别赶路,慢慢适应就不会发生高原反应了。坐飞机去西藏的人为什么高反强烈,因为太快了,从低海拔的地方几个小时就到了高原,不高反才怪;坐火车去西藏虽然有个适应的过程,还是太快了,发生高反的概率仍然很大;觉得自驾进藏才是最好的方式,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慢慢地适应。只要是有人烟的城镇乡村,当地人可以长年累月地世代生活,我为什么就不行?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罢了。
当然,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若去西藏,还是要做好预防高反的准备,比如说常备药品、氧气瓶、保暖衣之类,有备无患,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网上有很多攻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
西藏是一个梦,更是一种病,不去,永远都治不好。国内外我跑了很多地方,但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西藏。那种震撼,不身临其境是根本无法体会的。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