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威海晚报】
9月24日,“金色门源 自在威海”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开启第二日的行程。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交流团畅览威海环海路、漫步国际海水浴场、驻足火炬八街,看民俗,赏非遗,进一步感受威海非遗活力,深度体验威海滨海旅游的独特魅力,直观领略威海“山海文旅”的别样风情。
环海路宛若一条银带,轻柔地系在山海之间。上午9时许,代表团行驶在这条路上,窗外海浪冲刷着礁石,海鸥低空掠过,交流团成员们不禁感慨,真是“山在海中,海在山中”的极美景致。沿着国际海水浴场向西,代表团很快就来到了网红打卡地火炬八街。金九银十的季节,火炬八街热闹不减,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欣赏着这条街的独特韵味。代表团成员流连于街边各具特色的文创小店、飘香咖啡馆等地拍照打卡。门源花海民族艺术团声乐演员杜英加说:“火炬八街的走红,不仅因为风景,更因为这里藏着威海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用心。”他还热心地推介家乡的美景,希望更多威海市民前往门源,欣赏当地的草海、花海、林海、云海等景色。
火炬八街
门源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火炬八街的“打卡经济”带动了周边产业链的发展,形成“逛街+看海+休闲”的短途旅游闭环,为区域带来了持续的人流和消费,激活了文旅活力,非常值得门源文旅学习借鉴。
用脚步丈量了海水的温度后,代表团一行前往荣成石岛,第一站到达位于赤山的荣成民俗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受山与海的影响,荣成的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色彩。成员们饶有兴趣地观看着馆内陈列的各式民俗文物,亲自尝试推石磨的农家劳作过程,认识各种农作物,馆内从海草房、老式织布机、各式农具,到渔家用的煤油灯、瓷器、针线筐,每一件都承载着荣成的渔家文化。
荣成民俗馆
在参观中华好当家海参博物馆时,成员们纷纷表示大开眼界。馆内通过实物、标本、图文及多媒体等形式,系统呈现海参的种类、生长环境与生物特性,科普海参从育苗到加工的全产业链过程。“来到威海之后,我认识了不少以前只听过名字的海产品,尤其是被称作海珍品的海参,知道了这小小海味里藏着那么多海洋智慧。”门源县文化馆负责人张玉全说,家乡门源也有青稞酒、菜籽油等丰富的特产,威海的海味与门源的山珍,虽来自不同水土,却同样满含着一方人的匠心与热爱。
中华好当家海参博物馆
从环海路的山海风光,到国际海水浴场的温柔海浪;从火炬八街的文旅联动,到荣成民俗馆与海参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交流团成员们感慨,威海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自然与人文场景串联,让游览兼具风光与文化体验,非遗技艺融入其中,更为城市文旅增添了匠心韵味。
监制:段晓明
统筹:刘馨钰
编辑:张静怡
审读:张薷心
威海晚报记者 张玉婷 文 姚 威 图 孙 维 视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