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程师:摸不透中国人,大力发展水力发电,却不知里面的危害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水电以“基建狂魔”的姿态持续领跑。

截至2025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4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近30%,稳居世界第一。

然而,这一成就却引发了美国工程师的质疑:“大坝会破坏生态,美国正在拆坝,中国为何逆势而上?”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水电的逆袭

1912年5月28日,云南螳螂川畔的石龙坝水电站发出第一束电流,昏黄的灯光穿透了昆明城的夜幕。

这座由爱国商人集资50万银元建成的电站,装机仅480千瓦,却用1478米引水渠和15米落差,结束了中国“有江无电”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水电装机仅36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多数农村还在靠煤油灯照明。

1957年,新安江水电站在浙江淳安破土动工,上万名建设者用扁担和箩筐,在崇山峻岭间凿出了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大型水电站。

杭州建德新安江水电站

85.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18.6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不仅点亮了江浙沪的工厂和家庭,更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水电工程师。

正是在这座电站,工程师们首次攻克了高泥沙河流的坝体防淤技术,为后来的三峡工程积累了关键经验。

1988年,长江三峡出口处的葛洲坝水电站竣工,271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接近当时全国水电总量的三分之一。

当截流戗堤成功合龙时,香港《南华早报》惊叹:“这项工程与美国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一样伟大。”

而真正的奇迹还在后面,2003年,三峡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225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让世界侧目。

它的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让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跃升至“百年一遇”,仅2020年就拦截洪水160亿立方米,避免了中下游数千万人的转移。

更令人瞩目的是白鹤滩水电站的崛起。2021年首批机组发电时,16台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直接刷新了世界纪录。

这些由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巨无霸”,转动时噪音仅相当于正常交谈,效率却高达96.7%。

截至2025年6月,白鹤滩累计发电突破196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足够为3亿户家庭供电一年。

它与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串联成的长江清洁能源走廊,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5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能源矩阵”。

美国环保外衣下的经济账

当中国水电一路高歌猛进时,美国却在掀起一场“拆坝运动”。数据显示,2010至2025年间,美国拆除的水坝超过2000座,平均每3天就有一座消失。

最具代表性的是华盛顿州的埃尔瓦河大坝,这座1913年建成的老坝,因年发电量不足1兆瓦(仅够支撑一家中型工厂),维护成本却逐年攀升,最终在2011至2014年间被彻底拆除。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拆除费用高达6800万美元,足够新建两座中型风电场,这背后的经济账不言而喻。

美国大坝安全协会2017年的报告揭开了真相:全美现存的8.4万座大坝中,1.55万座存在“高风险”隐患,整体安全评级仅为D级。

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坝使用年限已超50年,不少还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刺激产物”。

胡佛大坝1936年建成时曾是“世界奇迹”,但如今坝体混凝土已出现500多处裂缝,每年维护费用超2000万美元。

更棘手的是,修复全国老化大坝需要投入760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年度军费的1/50,在财政紧缩的背景下,“拆坝止损”成了无奈选择。

有趣的是,美国历史上也曾有过“水电狂热期”。

上世纪30至60年代,为拉动经济,他们在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上密集建坝,胡佛大坝、大古力大坝都是那时的产物。

但当时环保意识淡薄,埃尔瓦河大坝连基本的鱼道都没设计,直接导致流域内三文鱼数量锐减99.7%,直到拆除后十年,鱼群才慢慢回归。

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如今却被包装成“环保典范”,用来指责中国,难免显得讽刺。

中国方案

面对“破坏生态”的质疑,中国的回应藏在一个个具体的工程细节里。

在三峡水库,工程师们专门设计了“鱼道+升鱼机+人工繁殖”的组合方案:3条宽6米的鱼道供小型鱼类洄游,2台升鱼机单次可运送500尾大鱼过坝,岸边的增殖站每年放流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超600万尾。

2023年监测显示,长江刀鱼等濒危物种的产卵场已恢复至大坝建成前的80%。

更关键的是“生态调度”机制的创新,每年5至6月,三峡水库会模拟自然汛期,将下泄流量从每秒8000立方米提升至1.2万立方米,制造“人造洪峰”诱导四大家鱼产卵。

这项技术让长江中游的鱼类产卵量较调度前增长40%,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生态保护最佳实践”。

在金沙江上的苏洼龙水电站,工程师甚至为鱼类装了“专属电梯”,通过水流牵引和机械传送,让无法跃过大坝的鱼类“坐电梯”到上游繁殖,2022年监测到的洄游种群恢复率高达72%。

中国水电的脚步早已走向世界,2024年8月,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破土动工。

这条由中国交建承建的180公里运河,不仅能让湄公河与洞里萨湖的航运时间缩短一半,还能灌溉7000公顷农田,带动沿线1.2万人就业。

当地农民占塔说:“运河修通后,我的稻谷能提前三天运到首都,每公斤能多卖200瑞尔(约合0.3元人民币)。”

在尼日利亚卡因吉水电站,中国电建的工程师们用反向建模技术,将服役50年的9号机组修复一新,新增发电能力220兆瓦。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工地旁建了“技术培训中心”,300多名尼日利亚工人在这里学会了水轮机检修、大坝监测等技能。

卡因吉水电站内的水电机组

项目负责人奥巴桑乔说:“中国朋友不仅带来了设备,更带来了让电站‘活’下去的技术。”

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与西方的“环保霸权”形成鲜明对比。

尼日利亚卡因吉水电站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因苏联参与埃及阿斯旺大坝建设,便通过学术机构发布反坝报告,将水电污名化。

如今,当中国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输出全流程技术标准时,美国却在默许沙特扩建燃煤电站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环保牌”背后的政治算计。

联合国《2025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水电占全球可再生电力的16%,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支撑。

中国的实践证明,“开发与保护”并非对立选项因为中国水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60%,而美国因拆坝导致水电占比从1960年的12%降至不足7%,不得不依赖页岩气填补能源缺口。

结语

从石龙坝的煤油灯到白鹤滩的智能机组,中国水电用百年时间走完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路。

美国工程师或许没看清,中国大力发展水电,不是“不知危害”,而是深知“发展与保护”可以平衡;不是“逆势而上”,而是踩着自身国情的节奏稳步前行。

正如1927年德国记者在《西门子》杂志上对石龙坝的预言:再过一百年,中国将是水电大国。

这个预言早已成真,而中国水电的下一个百年,必将继续书写属于人类的绿色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财经   水力发电   美国   工程师   中国人   中国   水电   大坝   水电站   吉水   电站   机组   尼日利亚   鱼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