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书中感受时代记忆的回响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家书主题的博物馆,珍藏着8万多封家书。从抗战烽火中的赤子心声,到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深,这些家书既是普通人的情感寄托,更是时代记忆的回响,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生动载体。在这里,青年学子不仅是参观者,更是讲述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常设展里设置了古代家书文化纵览、民国家书、两岸家书等九个单元,在学生志愿者们的深情讲述中,参观者透过家书这一微观视角,触摸历史脉络,感受文化传承。

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沈明辉在家书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已经半年多了,在她看来,讲解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赵一曼牺牲时,宁儿才7岁。她只盼着儿子,“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在沈明辉看来,这句话不只是说给宁儿听的,也是说给现在的我们听的。她用生命,给宁儿也是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信仰,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中国人挺直的脊梁。

在中国人民大学,很多像沈明辉一样的青年学子走进家书博物馆,参与讲解服务,协助整理家书,从字里行间读懂背后的家国故事。馆中珍藏的不仅有抗战英雄的家书,也有许多为抗战尽己所能的普通民众的家书。在这些书信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对亲人的真挚情感交织在一起。触摸这些泛黄的信纸,每位学生都收获着独特而深刻的心灵感受。

志愿者韩雨潼讲解起了另一封家书,“妈,我想你,如果这封信能够寄到你的面前,就好像我回到了你的面前一样”。但是,这封信在许英牺牲之后的100多天寄到了母亲的面前。在信里他也说到“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着母亲的幸福,我情愿以死杀敌”。

郭天栋的这封家书,所有褐色的部分都被这位战士的鲜血所浸染了。一共只有600多个字,但是郭天栋在里面四次说到自己父母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四次说到自己没能在父母身旁尽孝,两次甚至在信中说到我要谢儿之罪。在小家和大国之间的选择当中,不管是许英还是郭天栋,他们都毅然选择了毁家纾难,将生命投身到了革命当中。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学院讲师 黎田:家书是对普通人成长片段、生活琐事、日常心情的记述,但正是这种生活气息,让家书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品德更加动人、更显宝贵。家书连接着个人与家庭,让学生在感受温暖亲情的同时,自然理解“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在对家庭和人生的思考中,实现个人选择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家书的真实和情感的张力,深深触动着这些青年学子。学校将博物馆打造成育人实践基地,组织新生参观,开展《抗战家书》阅读、举办主题班会,并邀请家书后人、专家学者与学生对话,让文字背后的精神“活”起来,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让信笺里的家国情怀薪火相传。

左权将军外孙 沙峰:从家书我们就真正可以走到英雄的内心世界,他们跟我们一样是普通人。其实姥爷牺牲的时候37岁也是年轻人。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这种抉择,今天的年轻人走近他们以后,就能感受到他们这种民族精神、这种情怀,自然也会去追随他们的这种精神。这种英雄精神始终是我们民族前进的一个源源不竭的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4级博士生 谭思沩:家风藏在家书的字里行间,它无声无息,却塑造着家庭成员的品格与追求,传递着正直、勇敢、善良这些最朴素却美好的珍贵品质。千百年来,变换的是时代背景与外在境遇,始终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家国情。

一纸家书重千钧。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青年学子从信中读出家国之情、责任之意、奋斗之志,也在与先辈的跨时空对话中,回望来路,更加坚定地前行。

(央视新闻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旅游   家书   中国人民大学   博物馆   记忆   时代   牺牲   学子   情怀   母亲   精神   青年   普通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