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了一趟大连,忍不住想说说,大连给我的4个印象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竟然被一座北方海滨城市“偷”走了心!最近,我临时起意飞了趟大连,原本只是想看看海、吃吃海鲜,结果这座城用它的浪漫、鲜活、包容和热情,彻底颠覆了我对“北方”的刻板印象。回上海后,朋友问我:“大连到底有什么魔力?”我憋了一肚子话,今天必须掏心窝子和你们唠唠!

印象一:这里的海,不是“景点”而是“生活”

在黄浦江边长大的我,第一次见到大连的海,直接被震撼到词穷!2211公里的海岸线,随手一拍都是大片。比如爆红的港东五街,街尽头就是蔚蓝的海面,货轮缓缓驶过,像电影里的画面。但最让我破防的是大连人看海的方式——他们不是“游客”,而是“主人”。凌晨两点,我在大黑石海滩等到了传说中的荧光海,蓝光随着浪花闪烁,像把银河倒进了海里。旁边的大叔看我兴奋得手舞足蹈,笑着说:“这海啊,得用‘守’的,我们每年都来等它。”后来我才知道,大连人为了保护这片海,三代人接力守护斑海豹,甚至把捞上来的海胆又放回海里繁殖。这种对自然的敬畏,让大连的海多了份“人情味”。

印象二:海鲜的“鲜”,是刻在基因里的执着

作为一个吃惯阳澄湖大闸蟹的上海人,大连的海鲜让我彻底服气!在渔人码头的小摊上,老板现捞的海胆直接蘸辣根生吃,那股冲鼻的鲜甜让我瞬间理解了什么叫“北纬39°的馈赠”。更绝的是,大连人连小吃都带着海的气息!街边的焖子摊,红薯粉煎得焦香,浇上芝麻酱和蒜汁,5块钱一碗,大叔边做边念叨:“这味啊,我爷爷那辈儿就传下来了。”我去的那天,东港的夜市挤爆了,本地人推荐我去吃“海肠饺子”,咬开薄皮,汤汁混着海肠的脆嫩,鲜到眉毛掉下来!难怪大连人常说:“在我们这儿,鲜不是形容词,是动词。”

印象三:历史不是课本,是走在脚下的砖瓦

原本以为大连只有海,结果被它的“文艺范”惊到了!坐着1909年就开始跑的叮叮车,木质车厢晃悠过中山广场,巴洛克建筑和现代玻璃幕墙同框,像穿越了百年。在旅顺太阳沟,满街都是俄式小楼,墙皮剥落的地方露出砖红色,本地朋友告诉我:“这些房子冬天挂冰溜子最美,你们上海见不着这景儿。”最让我感动的是东关街,百年老宅改造成了文创市集,捏面人的大爷、做剪纸的奶奶,守着祖辈的手艺和游客唠嗑。有个店主说:“我们不是网红街,是活着的历史。”这话让我想起外滩,但大连的旧时光,更像被轻轻拂去灰尘的老相册。

印象四:大连人的热情,是带着海蛎子味的实在

最后必须夸爆大连人!第一天在俄罗斯风情街迷路,穿花衬衫的大哥直接把我“捡”上车:“顺路!带你吃最地道的海菜包子!”在棒棰岛等日落时,卖烤鱿鱼的阿姨看我哆嗦,硬塞给我件外套:“海风贼硬,别学小姑娘臭美!”最绝的是在星海广场,我想拍喂海鸥的网红照,结果面包刚举起来就被鸟群围攻,旁边的大连小哥边笑边示范:“得往天上抛!它们祖宗十八代都在这儿混,精着呢!”这种带着海蛎子味(大连话形容耿直)的热情,让我这个习惯地铁里“陌生人社交距离”的上海人,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东北式自来熟”。

回上海后才知道,大连今年五一接待了603万游客,比2019年翻了两倍多。但对我来说,这些数字远不如老街巷里飘来的焖子香、海鸥掠过灯塔时的剪影、还有大连人那句“逮(吃)饱没”来得真实。这座城市把海的壮阔、历史的厚重、市井的烟火,搅拌成独一无二的浪漫。它不像上海那样精致摩登,却让我这个异乡人,第一次觉得“北方”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带着温度的生活现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旅游   大连   上海人   印象   大连人   上海   海蛎子   海胆   海鲜   热情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