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有多无耻?保变电气血亏变卖!莫迪世界工厂梦变外企噩梦

印度真的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当保变电气5月29日宣布贱卖印度子公司的消息传出时,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了。十多年投资最后只收回一半本钱,这还不是最惨的——更惨的是那些被精心培训的印度工程师,转身就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

这究竟是商业失误还是印度市场的系统性陷阱?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对印度"世界工厂"的承诺产生怀疑?

蜜月期的美好幻想

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那时候印度刚刚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停电,全国6.7亿人陷入黑暗。

这场灾难让印度政府意识到电力基础设施的脆弱,急需外国先进技术来解决问题。保变电气作为中国电力设备的领军企业,自然成了印度政府眼中的香饽饽。

当时的合作看起来确实很美好。印度政府开出了诱人的条件:优先订单权、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甚至承诺会优先采购保变的产品。保变电气也很给力,不仅带去了全套高压变压器生产线,还在印度当地建起了现代化工厂。为了表示诚意,保变还花了一亿多人民币,把200多个印度工程师送到中国进行技术培训。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保变电气一个响亮的耳光。随着印度工程师技术水平的提升,印度政府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的合作伙伴关系,悄悄地变成了竞争关系。

温水煮青蛙的套路

2020年,印度政府推出了"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表面上是给制造业企业提供补贴和优惠,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温水煮青蛙"策略。这个计划的核心要求是:外资企业必须逐步将技术转移和管理权交给印度本土公司,否则就无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保变电气想要扩建生产线时,印度政府开始了各种"程序性"刁难。原本几个月就能办完的审批,硬是被拖了整整一年半。每次去询问进展,得到的答复总是"还在审核中"或者"需要补充材料"。这种拖延战术的效果很明显:保变电气错过了最佳的市场扩张时机,眼睁睁看着印度本土企业借助政府扶持迅速壮大。

更要命的是,原先承诺的订单优先权也成了一纸空文。印度政府开始以"支持本土制造"为由,将大量订单转给印度企业。这些本土企业凭借着政府补贴,能够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报价获得订单,让保变电气在价格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

到了2023年,保变电气在印度的年收入只剩下可怜的3万人民币,但亏损却高达1400多万。

这个数字对比是如此悬殊,以至于让人怀疑是不是统计错误。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一家曾经在印度市场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最终沦落到连维持基本运营都困难的地步。

反噬的印度学生们

最让保变电气寒心的,可能不是经济损失,而是那些被精心培养的印度工程师的"背叛"。当年花费巨资培训的200多名印度技术人员,在掌握了核心技术后,绝大部分都跳槽到了竞争对手那里。这些工程师不仅带走了技术,还带走了客户关系和商业机密。

这种现象在印度外企中并不罕见。很多跨国公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投入大量资源培养本土人才,结果这些人才学会技术后就另投新主,甚至直接成为竞争对手。印度的就业市场相对开放,跳槽频繁,而且法律对员工权益保护较强,企业很难通过合同条款有效约束员工流动。

2025年5月29日,保变电气终于做出了艰难决定:将印度子公司90%的股权贱卖给印度阿特兰塔公司。讽刺的是,这家阿特兰塔公司原本只是保变的零件供应商,现在却成了收购方。这种角色的逆转,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数字背后的真相

数据往往比故事更能说明问题。

根据印度官方统计,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过去五年中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2019年制造业占印度GDP的15.6%,而到了2024年这个比例降至15.2%。这个数字与印度政府制定的"2025年制造业占GDP25%"的目标相去甚远。

印度政府为了推动制造业发展,先后推出了多轮激励计划,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0亿美元。但效果却很有限。以电子制造业为例,印度政府2020年推出的PLI计划承诺投资240亿美元,但截至2024年底,实际完成投资不到承诺金额的40%。

更让人担忧的是外资流入数据。2023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为460亿美元,虽然看起来不少,但相比2021年的峰值640亿美元,下降幅度达到28%。这个下降趋势在2024年进一步加速,前三季度FDI流入量仅为280亿美元,同比下降15%。

世界工厂梦想的现实障碍

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工厂",面临的障碍远比想象中复杂。首先是基础设施问题。尽管印度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但与中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电力供应不稳定、交通物流成本高、港口效率低下,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其次是人才结构问题。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技能型工人相对缺乏。大量劳动力集中在低技能领域,而制造业需要的中高技能工人供给不足。这就导致企业要么面临招工难问题,要么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员工培训。

第三是政策执行的一致性问题。印度的联邦制结构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在各邦执行时会出现差异。不同邦的税收政策、环保要求、劳动法执行标准都不一样,这给跨国企业的运营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

最后是市场环境的公平性问题。印度政府虽然口头上支持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外企在印度市场面临的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政策倾斜带来的不公平待遇。

莫迪的困局与外企的选择

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将"印度制造"作为核心战略之一。从理论上讲,印度确实具备成为制造业大国的条件:庞大的人口红利、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但保变电气等企业的遭遇表明,理论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大距离。

对于外企来说,印度市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虽然印度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投资风险也在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在印度的投资策略,从原来的"全面进入"转向"谨慎试水"。

保变电气的撤退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想要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都必须为外企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如果只是想着"拿来主义",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外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只会让自己的"世界工厂"梦想变成外企的噩梦。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印度人   外企   噩梦   无耻   工厂   电气   世界   印度   政府   制造业   企业   本土   工程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