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这袋荠菜你拿去!自家挖的,不值钱!”
站在南通易家桥菜市场的摊位前,我愣是被塞了满手的青翠。摊主阿姨操着带江海味的普通话,硬是把菜往我包里塞,理由是“看你外地来的,带点南通味道回去”。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习惯了地铁里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可这趟南通之行,从菜场阿姨的荠菜,到弄堂口替我指路的大爷,再到民宿老板凌晨开车送我去医院挂水……短短三天,我被南通人的“轴”劲儿彻底整破防了——他们怎么就这么爱管“闲事”?
一、在南通,“邻居”这个词是动词
住在老城区民宿的第一晚,我就被对门邻居的操作惊到了。晚上9点,房东大姐突然敲门:“阿婆让我问问你,晒在阳台的内衣收了吗?夜里可能要下雨。”原来,楼上70多岁的邻居阿婆见我出门时阳台晾着衣服,特意托房东提醒。第二天一早,阿婆还端来一碗酒酿圆子:“你们上海人喜欢甜食吧?我多煮了点。”
这种“多管闲事”在南通根本不是个例,疫情封控期间,新城小区的小张自驾100多公里从如东老家拉回100多斤蔬菜分给邻居,连独居老人的门牌号都记得清清楚楚。更让我震撼的是南通发布的“好人榜”:理发店老板沈师傅坚持3元理发20年,退役军人顾建康抗癌10年仍捐助50多名困难群众……110组“中国好人”的数据,放在780万人口的南通,相当于每7万人就有一个“活雷锋”。
二、他们认死理儿,一诺就是一辈子
在南通,我听路边的老爷爷说了杨凌捷的故事。2003年,他的同学姜海华确诊重病,家境困难。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杨凌捷带着6个同学许下承诺:“姜海华家我们得管”。谁也没想到,这群年轻人真的坚持了22年——每年除夕雷打不动上门送钱送物,连结婚生子都没中断过。
这种“轴”在菜市场也能见到。76岁的殷松茂照顾智障侄子和哥哥二十多年,摔伤住院期间,他每天拄着拐杖溜回家给哥哥晒被子、蒸红薯。女儿劝他歇歇,他总说:“答应要照顾他们一辈子的。”南通人似乎有种天生的“契约精神”,说出去的话就像钉在长江堤坝上的铆钉,风吹浪打都不松口。
三、危难时刻,他们的“莽撞”让人泪目
让我彻底破防的,是两件“傻事”:44岁的汽修店老板王新,18年从火场、冰河里救出2000多人,自家生意耽误了也不在乎;83岁的袁福群奶奶,疫情封控时拉着85岁老伴拍搞笑视频,用南通话吆喝“五香茶叶蛋,吃了不阳咯”,只为逗邻居们开心。
回上海的高铁上,我看着南通朋友送的蓝印花布手帕,突然想起张謇的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座长江入海口的城市,把“情义”二字看得比GDP更重。
难怪南通能连续拿下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难怪街头巷尾总飘着酒酿香——原来那甜味里,酿的都是人间暖意。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