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加大围剿,美防长下禁令,不到24小时,中国被微软除名

为什么美国现在一遇到中国相关的问题就如同“惊弓之鸟”?

近日,美国政府再次对中国人员出手,不许中国人员参与任何关键项目,微软随即响应号召。

7月18日,美国国防部赫格塞思在社交平台发布禁令,宣布即将展开一项为期两周的审查,以确保没有中国籍工程师参与美国国防部的任何云服务相关合同。

这项通告虽然用词谨慎,但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美国怀疑企业中的中国员工会窃取美国的关键信息,所以要将中国工程师排除在外。

美国国防部赫格塞思

不到24小时,微软公司就迅速做出了反应。

作为美国政府长期的云服务承包商之一,微软当天宣布,将不再任用中国工程师为美军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并表示已对服务方式进行了调整,以确保美国本土工程团队负责五角大楼的项目。

微软发言人弗兰克·肖在公开回应中强调,公司对涉及国防的项目始终采取严格的安全保障机制,并表示这些调整是为“回应近期外部的关注”。

这个声明虽然没有直接点明赫格塞思的禁令,但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中国工程师,真的有可能窃取美军的敏感数据吗?

其实微软早在过去几年就采用了一种名为“数字护卫”的制度。

原因很简单,美国国防部对系统数据安全有硬性规定,只有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才能接触涉密信息。

为此,微软在安排海外工程师参与军方项目时,设立了一道“护卫机制”作为中间层:这些“护卫”通常是持有安全许可的美国本地员工,他们负责接收海外工程师的指令,再将其复制粘贴到实际操作系统中。

中国籍员工本身并没有直接访问系统的权限。

说白了,就是一道人为设定的“隔离墙”。

护卫人员做的事,并不复杂,就是把外籍工程师的技术指令执行一遍。

他们不写代码,也不评估风险,只是“照做”。

这个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在遵守安全规范的同时,保留微软全球技术团队的力量。

但是最近,美国一个调查媒体发布了一篇文章,质疑这种制度的安全性,并声称“数字护卫”普遍缺乏专业技术能力,难以判断工程师所提交代码是否可能包含恶意内容。

这篇文章一出,就被美国国会中的反华势力迅速利用。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在第一时间致信国防部,要求彻查与中国人员有关的所有承包商,并调查“数字护卫”制度是否真的可靠。

而这一切,显然给了特朗普政府“再次出手”的借口。

但事实是,真正能通过这道防线去操控敏感数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单从技术流程上来看,层层隔离的制度,就已经将外籍工程师与核心系统完全切割。

再加上微软自身的权限控制、审计记录、指令追踪机制等多重安全措施,系统风险早已降至极低。

换句话说,中国工程师即便想要获取美国军事机密,基本也没有路径,更谈不上“威胁”。

且先不说中国工程师能不能窃取,美国自己本身保密工作也就做的马虎。

今年3月份,美国政府就闹出一个大乌龙。

美国官员拉群讨论怎么轰炸也门的军事目标就算了,还将《大西洋月刊》主编戈德伯格给拉进去了。

其中,群里边有“美国副总统万斯、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国务卿鲁比奥、财政部长贝森特美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等人的18名用户。

可以说事关中东打击行动的白宫政要都在这里了。

事情被曝出后,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布赖恩·休斯表示,该聊天群似乎是真实存在的,政府官员“正在审查一个无意中被添加到群聊中的号码”。

而特朗普则回应说:“我对此毫不知情,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件事。”

他还轻飘飘补刀说《大西洋月刊》“算不上是什么像样的期刊”。

《大西洋月刊》算不算得上我们先撇开不谈,这件事本身就暴露出美国政府官员的保密工作做的也不怎么“像样”吧?

但不管怎么说,美国政府就是要借机炒作“反华情绪”。

所以,这次行动看似是在讨论技术问题,实则是为了实现白宫的政治意图。

通过夸大所谓的“国家安全隐患”,再次炒作起“中国产生威胁”的论调。

这样的手法美方也不是第一次使用了。

近年来,美国像是闻到了腥味,时刻不忘对中国的企业和人才进行围追堵截。

就拿华为为例。

从2019年开始,美国政府陆续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其参与5G网络建设,阻断其芯片供应,并限制华为在美的正常运营。

华为的通信设备明明被全球170多个国家使用,偏偏在美国就成了“安全威胁”。

还有今年,特朗普政府宣布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并要求在籍外国学生转学,上千名中国留学生陷入去留两难境地。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诺姆甚至指责哈佛“煽动暴力、反犹主义”并与中国合作。

最终哈佛一纸诉状将美国政府告上法庭。

但美国真的能从这种“排华路线”中获益吗?

从短期看,或许这些美国政客能借此圈一波民众的支持。

毕竟美国如今早已踏上“美国优先”这艘贼船,朝着“单极化”趋势加足马力。

但从中长期来看,这种政策注定将反噬其本身。

首先是技术断链的风险。

美国很多企业,包括微软、谷歌、英特尔等,其全球研发体系中都包含大量中国籍工程师。

一旦大规模排斥,将直接影响研发进度与成果质量。

其次是人才流失问题。

原本赴美深造、就业的中国学生和技术人员,如今可能更多的考虑转向欧洲、新加坡、甚至回流国内。

这种“去美国化”的趋势正在削弱美国科技领域的人才供给能力。

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技术早已超越国界。

靠封锁和排斥建立安全屏障,不仅效率低下,还很容易把本国企业逼入死角。

微软这次主动切断中方工程师的决定,短期内虽然减少了政治风险,但也丧失了长期稳定的人才支持。

这场“除名风波”,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安全策略调整,实则暴露了美国当前对待中国技术力量的不安和焦虑。

换句话说,或许美国眼中的中国,或许远比我们认知中的更加强大。

但美方脑子里赢家只能有一个。

所以没有证据也要做出强烈反应,没有风险,创造风险也要进行彻底清除。

而到最后,吃亏的很可能还是那些本可以依靠全球化技术体系实现突破的美国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财经   微软   禁令   中国   小时   政府   美国   美国政府   工程师   华为   大西洋   技术   风险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