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安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文化和旅游产业正以其独特的双重属性,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引擎,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载体。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中国文旅市场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不仅彰显了其强劲的经济带动效应,更揭示了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满足”升级的深刻变革,生动诠释了文旅产业如何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的同频共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年国庆中秋8天假期,全国文旅市场交出的“成绩单”彰显强劲动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7天增长16.3%;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同比增幅15.4%。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文旅产业对经济的多维拉动和深度赋能,其影响远不止于直接的旅游收入,更体现在对产业链条的激活、区域经济的带动以及消费潜力的释放。
从产业链延伸与区域经济激活效应看,县域市场的爆发极具代表性。以山西偏关县为例,9.98万人次游客带来1409.5万元综合收入,其中宾馆餐饮业收入561.5万元,同比激增49%,老牛湾景区仅船票与门票收入就达53.46万元。
无独有偶,山东鱼台县44万游客创造3400余万元旅游收入,其“农文旅体康”融合模式让非遗研学、科技体验等新业态成为消费增长点。这种“核心景区引流+周边消费变现”的模式,生动印证了文旅产业对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文创等关联产业的强大乘数效应。据专业机构测算,每1元文旅直接消费可带动相关行业4.3元产出,这意味着文旅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滚雪球式的经济放大效应,对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地方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域经济的这种“文旅赋能”模式,不仅盘活了地方特色资源,更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政策激励与技术赋能进一步放大了消费潜力。全国范围内发放的4.8亿元文旅补贴,与各地精心组织的2.9万场特色活动形成了强大的政策与市场叠加效应。京津冀联票、部分城市机关食堂向游客开放等便民惠民措施,有效降低了民众的出游门槛,推动了“流量”向“实际消费”的高效转化。与此同时,科技的力量正深刻改变文旅产业的面貌。甘肃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导览系统,不仅缓解了文物保护压力,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深入的参观体验;杭州西湖的智能预警系统,则通过精准调控人流,提升了游览舒适度和安全性。这些技术应用通过提升服务效率和游客体验,间接拉动了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实现了“智慧管理促增收”的良性循环,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文旅市场的“量质齐升”,不仅体现在游客数量和消费金额的增长,更深刻地体现在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满足”的需求升级与价值跃迁。数据显示,85.5%的游客在假日期间参与过沉浸式文旅活动,这一显著比例标志着旅游正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转向追求“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深度体验。这种转变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民众对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反映,在红色文旅、非遗传承与科技融合、以及“松弛感”消费等多个场景中尤为突出。
红色文旅的情怀涵养成为假日鲜明底色。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等经典红色景区,不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列地,而是通过创新展陈方式、引入互动体验项目、打造红色情景剧等多种手段,让游客在身临其境的参观中深化家国情怀,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红色景区游客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已达42%,这表明红色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年轻一代。年轻群体在主动参与红色体验的过程中,完成了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和红色基因的赓续,实现了“旅游+思政”的社会价值深度融合,使红色文旅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
非遗与科技的双向赋能重构了文化体验场景,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活力。一方面,安徽铜陵打铁花、河南洛阳非遗吐火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传统技艺展演场场爆满,北京戏曲文化周涵盖昆曲、秦腔等多剧种演出,这些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深圳机器人主题街区、湖北银杏谷水幕电影等“文旅+科技”项目,则让游客在充满未来感的互动中感受创新活力与科技魅力。这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供给模式,打破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简单的附属关系,使文化本身从旅游的点缀升级为核心消费引擎和价值增长点。游客在体验中不仅获得了感官的愉悦,更实现了对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认同,文化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凝聚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松弛感”消费的社会疗愈价值持续凸显,反映了文旅产业在满足民众心理健康需求方面的独特作用。浙江神仙居景区推出的“无痛上山”电梯,北京包车游订单75%的增幅,都印证了现代游客对“慢体验”、“高品质”、“低压力”旅行的追求。近年来兴起的“窝囊式旅游”(指不刻意追求打卡、随心随性的旅游方式),其本质是公众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通过文旅活动寻求心理减压、情绪释放和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进一步推动旅游从单纯的“休闲选择”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必需”,彰显了文旅产业在调节社会心理、促进个体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独特社会功能。
双节文旅市场的繁荣景象,不仅是国内经济活力与民众文化需求的集中展现,更折射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与经济发展的深层韧性。它以一种开放共生的姿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互鉴,构建了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的价值基础,使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入境游的回暖与提质,成为展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一系列便利入境旅游政策的实施,重庆磁器口、西安大唐不夜城等热门景区的外国游客数量显著激增,文化体验游、特色购物游等成为入境游客的重要选择。这与2024年入境游客1.32亿人次、外汇收入942亿美元的复苏态势形成了积极呼应。这背后,既是免签政策、国际航线加密、支付便利化等措施降低了入境门槛,更是中华文化自身独特魅力的直接体现。每一位入境游客在体验中国大好河山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感知者和传播者,使旅游真正成为“流动的文化名片”,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文旅力量。
从长远发展维度看,文旅融合正深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相关蓝皮书预测,2025年我国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将再创历史新高。当前,县域文旅的崛起(如偏关、鱼台等案例所展现的)、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深度体验、文化消费占比显著提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绿色低碳旅游理念的普及,都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发展模式,不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独木桥”,而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立交桥”。它既通过直接和间接贡献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8090亿元的假期消费拉动),又通过文化传承创新、社会心理疗愈、红色基因传承、国际文化交流等多重途径实现了丰富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正是“人文经济学”理念的生动实践——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精神境界的提升相辅相成、和谐共进。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文旅市场的“量质齐升”,绝非短期市场热度的偶然显现,而是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产业自身创新驱动与民众消费需求升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8.88亿人次的脚步,丈量的不仅是祖国的壮丽山河与深厚底蕴,更是国民文化自信的深度与广度;8090亿元的消费,承载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增量,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中精神需求的有效满足。
从县域经济的活力迸发,到传统文化的当代新生;从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到科技赋能的体验革新;从产业链条的乘数效应,到社会心理的疗愈功能,文旅产业正以其“物质赋能+精神滋养”的双重价值,铺展一幅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和谐共生的发展新画卷。在这幅画卷中,经济指标的增长是显性的成果,而文化的传承、价值的引领、幸福感的提升则是更为深远的底色。
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科技应用的持续赋能以及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文旅产业必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为磅礴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