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着中国游客的钱,却干着歧视中国游客的事情?”
近几年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在一些热门旅游国家的公共场所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文标识。
起初大家还心头一暖,觉得这是对中国游客的特殊照顾,可当网友们把这些标语一一晒出来,才猛然反应过来,这些中文标语根本不是欢迎,反倒像是句句警告!
更气人的是,同样的提醒,中文版本不仅字最大、位置最扎眼,有的地方干脆只贴中文。
合着就盯着中国人使劲?这些标语到底写了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外国公共场所出现中文标识本是件好事,这说明中国游客分量重了,咱们的影响力也在提高。
可当有游客把这些标语拍下来发到网上,大家才发现不对劲:好多地方只有中文警示。
这哪是重视,更像带着偏见的针对。
很快,“中文标语算不算歧视”成了全网热议的话题,连媒体都下场报道。
而不同国家的操作,更是刷新认知下限。
德国算是这事儿的“先行者”。
2023年起,柏林的博物馆就冒出了放大版中文标识。
比如在埃及文物展厅,“请勿触摸展品”的中文字体比德文大出两倍,旁边的英文提示几乎小到几乎看不见。
到了2024年,慕尼黑商业街直接整了个大活。
“排队违规罚款50欧元”的中文标语,字比德文大了好几圈,远远的就能看见,怎么看怎么别扭。
好在最近有些改观,柏林有家博物馆听取游客意见,改用中文漫画手册来引导,算是开了个好头。
德国的标语仍以“提醒”为主,英国的操作就直接触碰了“拒绝服务”的红线。
2024年初,著名的哈罗德百货竟然贴出“不接待中国游客”的告示,直接引发了2300多人联名投诉。
更让人不适的是,伦敦塔桥附近一家咖啡店,用中文写着“店内禁止休息”,但玻璃窗内分明坐着几位欧美游客在喝咖啡闲聊。
那段时间的服务投诉简直扎堆,光第二季度就有47起,是前一年的三倍多。
眼看舆论压不住了,商家们才不情不愿地撤了标语,爱丁堡城堡还赶紧急训员工学中文服务。
但最让人火大的还得是韩国。
2023年济州岛就出现过纯中文的“禁止随地大小便”标语,周围却没有任何韩文或英文提示。
到了2024年,首尔明洞的餐馆更嚣张,直接贴“中国人禁入”,老板接受采访时还嘴硬说这是“拒绝低素质群体”。
结果呢?2025年第一季度,去韩国的中国游客暴跌42%,旅游业哭着喊着损失惨重。
日本的做法虽然相对隐蔽一些,但也让人不舒服。
2024年7月,有游客拍到东京新宿一家便利店,店员用马克笔手写的“请不要插队”中文标语,贴在收银台最显眼的位置,下面的日文提示只有指甲盖大小。
东京地铁里更离谱,“请勿饮食”“先下后上”等中文指示牌数量是英文的三倍。
内容还多半是规范行为的,这区别对待也太明显了。
日本观光厅后来推出了“多语言平等标识指南”,希望能缓解这种隐形歧视。
看到这儿估计有人要问:好好的旅游,咋就成了中文标语的“重灾区”?
说实话,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
不可否认,确实有极少数中国游客在外行为不妥,比如在飞机上抢行李架、景区里大声喧哗。
但说句公道话,这类人顶多占游客总数的3%。
可架不住外媒专挑这些事放大报道,一来二去,“中国人没素质”的标签就被硬生生贴在了所有中国游客身上。
更可气的是,还有外国人冒充中国游客干坏事。
比如韩国人在巴基斯坦假装中国人骗优惠;外国人在泰国肇事了谎称自己是中国人。
这些烂事全算到咱头上,误解能不深吗?
除了个别行为和冒充者,很多时候都是文化差异闹的误会。
中国人聚在一起聊天声音确实会大一些,在有些国家看来就是“喧哗”。
排队的时候,中国人习惯站得紧一点,结果被误解为“插队”。
还有砍价这事,在中国很正常,但在某些国家却被认为不礼貌。
这些差异本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却在旅游中被无限放大,成了矛盾的导火索。
其实深究起来,这些文化差异本不应该成为歧视的理由。
毕竟做旅游生意的,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基本功。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商家就是想赚中国游客的钱,又不愿花功夫做服务。
跨文化管理需要培训员工、了解习俗,这都得花钱花时间。
可他们偏要走捷径,贴个中文标语就想万事大吉,结果好心办坏事,反而激化了矛盾。
这一系列事情带来的影响,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
最明显的就是中国游客的选择发生了变化,大家更愿意去那些对中国游客友好的地方。
说到底,大家出门玩图的就是个舒心,谁不乐意去待见咱们的地方呢?
不光是选地方更挑了,游客的维权意识也上来了。
现在专门处理歧视投诉的跨国平台,访问量噌噌往上涨。
遇到不公平的事儿,大家不再是默默忍了,而是主动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反倒逼的旅游市场重新“洗牌”。不少商家眼看中国游客变少,赶紧调整策略想把人拉回来。
英国的哈罗德百货就是个例子,恢复接待中国游客后,中文导购一下子加了三倍,算是摆出了诚意。
马来西亚更直接,专门推出“无差别语言标识”的旅游区。
但话说回来,民间交流确实受到了些冲击。
2025年的国际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韩国的好感度降到了31%。
现在有些地方还流传着 “说中文就等于不文明” 的偏见,搞得跨国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度都降了 17%。
误会越来越深,大家自然就不太愿意多交流了。
但好在,事情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2026年,德国柏林博物馆这些地方就要试点“多语言平等标识”了,这对咱们中国游客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国际旅游机构也计划从2027年开始,把跨文化礼仪培训纳入导游资质考核,希望通过提升导游素质来改善游客体验。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很明确:解决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中国游客要通过自律来打破偏见,提升文明素养;
目的地国家也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游客,加强跨文化管理。
只有这样,跨国旅游才能真正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而不是制造矛盾的导火索。
希望有一天,所有的警示标语都能用多种语言平等展示,让每个游客都感受到同样的尊重和欢迎。
文化碰撞难免,但别让误解变成隔阂。期待有一天,中文标识不再是“特别提醒”,而是平等交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看完外国街头的中文标语,我无地自容》2020-02-15
2.环球旅迅:《中国游客救了韩国旅游:2024年豪掷180亿元》2025-03-04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