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3万的熊猫专列餐饮翻车背后,中国没有真正的高端旅游专列

真正把人整破防的,不是车票贵,是被高端两个字骗了期待!

最近那趟被全网围观的熊猫专列,主角是一位吉林网友,拉上亲友团一口气26人,合计花了96万,上车去新疆一路17天。行前看宣传片,餐车里盘子会发光、摆盘像表演、桌面上还有熊猫主题的小摆件,连镜头都透着一股法餐馆的冷白光。

可等真的到了饭点,一推门看见的却是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像极了单位团建的标配桌。人均三万多,吃这?他下车之后把经历往网上一放,立刻炸了锅。旅行社的解释更添火:视频只是样片,摆拍,不能当真。网友的评论区像开了闸,谁也不愿意为样片餐买单。

找熟悉专列行业的朋友聊,得到一句很扎心的话:咱国内这边只有贵价旅游专列,没有真正意义的高端旅游专列。听上去刺耳,却难反驳。这个品类在国内兴起不算早,基本是疫情封国门那几年借着高净值人群的出行预算迅速长起来的

那阵子消费分成两股,一头要极致性价比,一头要情绪价值翻倍。熊猫专列显然是奔着后者去的,所以才会有人带着至少得米其林水准的心理上车,甚至盼着偶尔能被惊喜一下。结果眼见为实,落差来得太快,想不生气都难。

说白了,专列的硬件这几年确实不差。地方铁路资源一放开,车底舍得改、线路也好看,车厢被拆成带浴室的卧室、带吧台的休闲区,最吸睛的是把末节车厢窗改成落地的,列车穿山过水,客人端着香槟坐在巨幕前看风景,确实有那味儿。

问题是软件跟不上。运营通常是两套班子拼起来:铁路人管行车和部分车上服务,外面的旅游公司管接待与体验,后者才是主心骨,可太多团队的基因更像连锁商旅酒店,讲流程讲效率,讲不出奢华酒店的那股精细劲。

最容易翻车的未必是餐饮,而是行程。很多人买专列,是想体验一种缓慢的优雅:早上在晃荡中醒来,吃一个不赶时间的早餐,上午阳光正好下车走走,中午尝地方菜,下午在小镇待一会儿,晚上回车上,喝杯红酒,听一支小提琴,再看列车在月光里动起来。

真实的日程常常相反:六点集合,九点上大巴,午饭在景区快餐解决,四五个小时车程连轴转,晚上九点回车厢脚都肿了。高端的价钱,特种兵的强度,客人一边喘气一边刷牙,生怕掉队。这不是休闲,是赶集。

餐饮这块,大家要的不是贵,而是靠谱。你可以不摆花、不铺熊猫主题桌旗,但该有的品质不能抖。真正的高端专列,餐车得能同时把中餐与西餐做顺,味道至少对得起米其林入门级的标准,备菜、出菜、服务节奏都要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过敏原标识、儿童餐、清真诉求、素食需求,得有人当场接住。

娱乐和文化也一样,别总是晚饭后唱个歌跳个舞就完事了。路过阿勒泰时,让本地的哈萨克牧人带队进部落,讲讲迁徙与鹰,路过敦煌时安排夜探石窟边的乐舞和讲座,那种只有这趟列车才能遇到的体验,才值钱。

那些国外做得好的列车,细节到会让人不好意思吐槽。列车停草原,下车前服务员蹲下来给你脚踝喷驱蚊水;到湖边鼓励你下水,等你上岸递上干毛巾,再塞一杯伏特加暖一暖;夜里回到包厢,睡衣按你的身高码摆好,枕头软硬是你前一天勾选的;第二天的菜单会避开你不爱吃的葱姜蒜;你说隔天想在窗边求婚,第三天一束花和一小段钢琴就安安静静出现。高净值客群挑剔不是坏事,正是这些看起来过头的安排,托起了奢华两个字。

为什么国内总差一口气?还是人和系统没养出来。硬件可以砸钱快速改,软件要靠积累。培训一批稳当的车上总经理、总厨、侍酒师、客务管家,建立与地方文旅、非遗、自然保护区的稳定合作,做出十几条不同主题的成熟线路,把节奏这件事真正掌握在手里,不是靠导游嗓门儿大去维持秩序。

就算暂时做不到九州七星那一套,也要先把承诺变成标准:宣传片里是什么,餐桌上就是什么;日程上写多长,巴士就不会再多开一小时;客诉怎么处理,退款怎么执行,别让客服变成二次伤害。

这回熊猫专列被骂,其实也算一剂猛药。愿意为一趟17天的列车旅行付百来万的客人,不少;这说明市场真的在那儿。行业要做的不是硬撑着解释样片,而是把队伍练起来,把标准立起来,把高端二字干出来

等哪一天,大家在国内也能习惯性地把某趟列车和安心、好吃、好玩、好看连在一起,拍出来的视频不用打光也能让人心动,那时候再说高端,别人就不会翻白眼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1

标签:旅游   专列   熊猫   翻车   中国   餐饮   列车   样片   餐车   客人   打光   净值   标准   阿勒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