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5月2日赶到慕名已久的陈炉古镇,已过了下午四点半。中午还艳阳高照的天空阴云低垂,小镇所在的“盆”中树影摇曳。
耀州窑是一个有关历史文化的热词,对陈炉古镇产生兴趣,却是因为贾作家十多年前的小说《古炉》,据说曾在这个烧制耀州瓷器的地方收集过素材。
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尚在制瓷的旧址,延续耀州窑炉火已有1400多年。古镇因“陶炉陈列”而名,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
宋代瓷业蓬勃发展,在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和磁州窑”四大系列。其中的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创烧于唐代,宋时达到鼎盛,金、元后逐渐衰落,至明代断烧。
自金代开始,耀州窑瓷业重心逐渐向20公里外的东部山地——立地坡迁移,后又经上店转至今陈炉镇;立地坡和上店都是现在陈炉镇所辖村庄,故而耀州窑陈炉窑址,包括立地坡、上店和陈炉三大窑场。
陈炉作为继古耀州窑后西北地区最大的瓷业生产基地,素有“渭北瓷都”之称。明清两代,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期,镇民800户,俱业陶。县志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
享誉全国的“大老碗”瓷器,是陈炉独有的传统青花瓷,当地人叫做蓝花,早年曾在西安的展销会上获赠一只。
到陈炉来,一是想看看古镇,二是顺便买一只能做浆水菜的瓷坛子,三是寻找《古炉》里描写的情景原型。
陈炉不大,“窝”在一个被称为“盆”的山洼里。看过游客中心的沙盘和宣传片,顺坡道往上走,盘旋的公路车辆拥堵,层层叠叠多用瓷器建筑材料的民居鲜花盛开,一路上体验瓷器烧制的作坊不少,却没有出售生活用品瓷器的店铺。《古炉》的印象已模糊,没有找到书中的情景。
小说《古炉》写了一个烧制瓷器的村子,地处偏远,山清水秀,村人世代擅长烧制瓷器却贫穷苦难。岁月长河中,这个叫做古炉的山村,被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一夜之间变成了充满猜忌和对抗、甚至你死我活的地方,反映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段现实生活。
作者将书名定为《古炉》,有其深意。“在我的意思里,古炉就是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中国这个英语词,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瓷,与其说写这个古炉的村子,实际上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写中国的事情 ……写“文革”这一段,实际写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古炉》当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60多万字的长篇颇有声势,我虽然读得稀里糊涂,却记得小说有作家成长的经历,其间的语言和生活,多是商洛风味,耀州窑遗址之一的陈炉,也许是触动他创作灵感的要素。
到陈炉来,找到古窑遗址,赏过两座标准的“陈炉”,一个人走在各种废弃瓷器夯筑的坡道村巷里,被乡村亲情的气息迷醉,拍几张照片,开一罐啤酒,站在高处看树荫间的古镇山村,天边乌云滚滚,劲风肆虐古槐的满树清香。
曾经的“陶炉陈列”,到哪里去了呢?
2025年5月6日晨于西安•家中。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