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长沙人,去了一趟常德,不吹不黑:常德人是真的牛!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沙人,我一直觉得咱弗兰人骨子里就带着霸得蛮、耐得烦的基因。但上个月,我去了一趟常德,彻底被刷新认知——原来湖南还有这样一群“闷声发大财”的狠角色!他们不声不响,却把米粉店开遍全国;他们低调务实,但GDP常年稳坐湖南前三;他们甚至能把一条老街玩出“国际范儿”……今天不吹不黑,咱们就唠唠常德人到底牛在哪!

一、搞钱能力:一碗米粉的“商业帝国”

刚到常德,我就被满街的米粉店惊到了。本地朋友告诉我,常德人卖米粉可不是小打小闹,光是本地每天就能卖掉60万斤鲜湿米粉,全国开了3.5万家店,连西藏都能嗦到常德味儿!更绝的是他们的“传帮带”模式:一家店站稳脚跟,立马拉上亲戚朋友复制粘贴,硬是把街边小吃做成了连锁产业。难怪有人说,常德人就像湖南的“犹太人”,赚钱不靠嗓门大,全靠脑子活。

在河街一家老字号米粉店,老板娘听说我是长沙来的,二话不说往我碗里多添了两勺牛肉。这种“自家生意自家捧”的团结劲儿,让我瞬间懂了为啥常德米粉能横扫全国——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取暖,把“一碗粉”吃成了江湖。

二、文化传承:老手艺玩出新花样

你以为常德人只会搞钱?错!他们连传统文化都能玩出花。在河街的擂茶馆里,我见识了省级非遗“擂茶”的新生代玩法:90后传承人谢元把五谷杂粮擂成浆,加水果、坚果,硬是把老一辈的“三生汤”做成了网红饮品。更绝的是那一桌“压桌菜”,酸萝卜摆成“桃花源”,蒿子粑粑捏成“聚贤桥”,吃个饭愣是吃出了艺术展的调调。

还有那场让我看傻眼的《柳叶船说》水幕秀。常德人直接把刘禹锡的千年诗篇搬上湖面,光影交错间,历史传说和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朋友说:“咱常德人搞文化,要么不搞,要搞就搞到央视来拍!”果然,我就看到河街又上了《走遍中国》。

三、教育狠人:高考场上的“隐形冠军”

说到常德人的“牛”,不得不提他们逆天的教育成绩。朋友甩给我一组数据:文科平均分连续5年全省第一,理科连续7年全省第二,石门一中、桃源一中这些“高考工厂”的名号响当当。更夸张的是,常德一个村曾经走出20多个处级干部,这“学霸基因”简直刻在DNA里。

在司马楼逛的时候,我盯着刘禹锡雕像发了半天呆。朋友打趣:“别看了,常德人从古至今就这脾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搞学习搞事业,从来不服输!”难怪人家说,常德伢子走出去,个个都是“能文能武”的狠角色。

四、民风底色:洪水里泡出的江湖义气

最让我破防的,还是常德人的性情。问路时大爷亲自带了我两里地,米粉店老板看我拍照主动递凳子,就连滴滴司机听说我要赶高铁,一脚油门抄近道还死活不肯收加时费。朋友说,这份热心肠是沅江洪水“泡”出来的:“当年抗洪,谁家不帮邻居扛沙包?如今做生意,自然讲究有钱一起赚。”

这种骨子里的义气,在常德保卫战时更是燃到炸裂。1943年,10万日军攻城,常德军民血战50多天歼敌2万,用生命诠释了啥叫“霸蛮精神”。朋友指着柳叶湖边的雕塑说:“你看,常德人平时温温和和,真遇到事儿,比谁都刚!”

回长沙的高铁上,我盯着窗外的桃花源景区广告牌发呆。突然就懂了陶渊明为啥把乌托邦放在这里——常德人早把“桃花源”活成了现实。他们不急不躁,却能闷声干大事;他们不争不抢,却把日子过成诗。

下次你要问“常德人有多牛”,我会说:去看看河街的人间烟火,去听听擂茶馆的叮当声,去嗦一碗让全国服气的米粉。这座城的牛,不在高楼大厦,而在街头巷尾;不在口号震天,而在代代相传的那股子韧劲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常德   沅江   桃花源   茶馆   长沙人   柳叶   长沙   湖南   米粉   朋友   旅游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