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明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有一座名为秀崧山的神奇山脉。它像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神秘老者,有着不同的叫法,都是指同一座山,三国时古老的叫法是“秀崧山”,明代徐霞客的叫法是“尧林山”,清代文人雅致的叫法是“瑶玲山”,民间老百姓的叫法是“药灵山”,还有谐音的叫法“岳灵山”。清代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喜欢叫瑶玲山,那是比较文雅的文人叫法;大众所叫的药灵山,也就是说灵草众多的山;而谐音岳灵山的,意思是山岳之灵、充满灵气。民国时期的“一县师表”杨思诚,他所写的《游秀崧山有序》中,就写了一次关于山岳之灵“岳灵山”的故事。下山有的村民误传为“岳陵山”,说是是关于岳飞岳王爷陵墓的山,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云雾飘渺的药灵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县师表”杨思诚,字学曾,号明斋,1882年生于白邑。清末,他考入省立高级师范第一班,毕业后创办新制小学。辛亥革命后,他致力于嵩明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劝学所所长、县视学、教育局局长等职务,推动嵩明教育事业发展。他培养了众多教育人才,推广了14所高级小学、123所初级小学,开办师范讲习所2班、国语讲习所2班、县立初级中学1所。1925年,他继续办嵩明县立初级中学并担任校长。
“一县师表”杨思诚 图片来源于历史图片
1930年,杨思诚再次出任嵩明县教育局长,主编《嵩明县志》,编辑《嵩明县风俗调查纲要》二卷,得到内政部嘉奖。1935年任嵩明县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1936年任嵩明县风俗改良委员会主任,1943年任《嵩明县志》常务委员,1945 - 1946年任白邑滇源小学校长。他的一生都与嵩明、白邑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新中国建立后,嵩明七乡绅民赠他“功宏作育”的金字匾一块,邵甸区教师送他“学习惟专,君子诲人不倦;志乘卒成,桃李尽出公门”的楹联。
一次,杨思诚和吕明星、李雨春,身负采集县志材料任务,目的地是到小岳灵山的寿国庵,去抄录陈瑞图先生的碑记。寿国庵当代人也叫寿阁庵。今天,我们有幸能够看到清代嵩明小街文教名士陈瑞图的《重建寿国庵功德碑记》,就归功于杨思诚那次的行程。当然,挑水带洗菜,他们心里怀揣着一个愿望,那就是抄录完成碑记,顺便攀登一下大岳灵山,去探寻此山的神秘之处。小岳灵山和大岳灵山,是同一座山的大小两个支脉,静静地矗立在嵩明小街,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寿国庵最初叫何有庵,后来叫寿国庵,当代人也叫寿阁庵 图片来源于刘文贵
寿国庵当代人也叫寿阁庵,陈瑞图《重建寿国庵功德碑记》无存、只有碑文流传 图片来源于刘文贵
那是申年的初秋,一场持续许久的雨刚刚停歇,空气中还弥漫着湿润的气息。那雨啊,像是老天爷积攒了许久的情绪,被一股脑儿地宣泄出来。雨停之后,整个世界像被水洗过一样,树叶绿得发亮,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混合着花草的香味。
他们出发那天,天气忽雨忽晴。清晨的时候,天空还是湛蓝湛蓝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他们都是个美好的出行日。可是,没走多远,天边就飘来几朵乌云,像是一群不速之客,迅速聚集在一起,颜色越来越深,黑沉沉地压下来。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就落了下来,打在身上凉飕飕的。他们急忙找地方躲雨,心里担心这雨会不会一直下,打乱他们的计划。然而,这疾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没过多久,乌云渐渐散去,阳光又重新穿透云层,洒下光辉。地面上的积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无数颗细碎的钻石。
当天晚上,他们暂住在董官营小学,盼着第二天能有个好天气。可是,第二天小雨还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那雨就像细密的丝线,从天空中不断垂落,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雨幕。雨滴打在瓦片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像是演奏一首单调而又悠长的曲子。他们到达小岳灵山寿国庵的时候,雨依旧没有要停的意思。望着远处被云雾笼罩的大岳灵山,杨思诚心里着急,担心攀登大岳灵山的行程泡汤。于是,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在小岳灵山寿国庵佛像前恭敬行礼祈祷:“山如果有灵的话,就让云雾退去,让我们能够畅快地游览观光。”
也许是杨思诚的诚意感动了岳灵。祈祷完后,他们走了大概七八里路,来到大岳灵山尖峰之下,天气忽然放晴了。抬头望去,山顶上还有一些雾气,就像给山峰披了一层薄纱。那雾气在山峰间缭绕,时而聚集在一起,把山峰遮得严严实实;时而又散开一些,露出大岳灵山峰的一角。他们沿着陡峭又偏僻的小路努力向上攀登。经过尖峰,到达了最高处。站在山顶,那景色真是绝了!四周望去,这边天空晴朗,那边却还在下雨,而他们的头顶却是湛蓝湛蓝的天空,温暖的太阳高高地照着。
杨思诚默默祈祷,就遇到大岳灵山的云雾散开。他想,这大概就是一种幸运的偶然吧。这座岳灵山,可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山。它高耸入云,日月的光辉洒在山上,仿佛给它注入了灵秀的气息。它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秀崧山”,这山还和当地县名的含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嵩明的山这么高,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高耸千尺的秀崧山了。日月的光辉明亮之处,那一定是秀崧山和山下的嘉丽泽古湖泊,遇到雨后天气放晴的时候,那山水一色美极了。
他们攀登大岳灵山的过程,天气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来游览的时候,晴了又忽然下雨,云雾把山峰锁得严严实实的,泥泞的道路让他们的脚步变得沉重,当时杨思诚不时感叹自己是不是来的不是时候,戴着斗笠、穿着木屐,白白受苦。不过好在向岳灵祈祷后,那掌管云雨的雷神似乎听到了他的心声,云雾渐渐消散了。
当他们登上山峰的最高处,温暖的阳光照耀着高峻的山岩,那场面壮观极了。周围的山峰一个个挺拔秀丽,高高地耸入青天。群山和众多山谷,像是前来朝拜这座古老的秀崧山一样。往远处看,嘉丽泽的海河在南面环绕着,就像一条轻柔的衣带,又像一片宁静的水乡泽国。一眼望去,昆、嵩、寻、马、宜等五个地方,尽收眼底,气象万千,尽情地展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座秀崧山,真的非常出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嵩明坝子的东面,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美好的回忆。
杨思诚登药灵山之后,诗文用写下了那天的游历所思所见:
“山高日月明,毓秀而钟灵。县地询名义,名义由此生。山高何为最?瑶几耸千寻。日月明何处?丽泽遇新晴。我辈来步武,天晴忽又雨。叆叆云锁峰,泥淋山阻路。方叹时不逢,笠屐徒自苦。虔心祷岳灵,丰隆且退伍。岳灵似可格,渐见云雾消。登峰造其极,惠日照岧峣。众峰挺灵秀,突兀撑青霄。群山与万壑,趋赴似来朝。海河南环绕,如带如池沼。昆嵩寻马宜,一目观了了。气象变万千,足见天工巧。此山称曰崧,诚哉真矫矫。”
药灵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地名故事,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也是一座千姿百态的独特之山,从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形状,像一位尧君巡视群林的“君王”,像两个看云识雨的“铜铃”,像一口倒置的时光雄浑“大钟”,像一只背靠嘉丽泽的“座山虎”,像一顶历经沧桑的“大斗笠”,像一位头朝寻甸方向的“睡美人”,像一尊袒胸露乳的“弥勒佛”,这样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灵秀无比的山。
药灵山像一位尧君巡视群林的“君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药灵山像一位头朝寻甸方向的“睡美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药灵山像一尊袒胸露乳的“弥勒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岳灵山高不算高,人心只到半山腰。遍地草药当钱卖,还嫌山上没有宝。杨思诚描写的那个神秘莫测、气象万千,能与人的心灵感应并互动灵在的岳灵山,也慢慢消失在那个农耕时代,它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歌,曾经吸引着杨思诚一样的无数人去探寻它的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
作者:李云飞,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