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高血压游客晕倒离世,多名游客跪地施救未果!登山安全再响警钟
> 崎岖的山路上,一群陌生人跪地接力按压胸膛,有人俯身做人工呼吸,有人急切掐按人中——这场自发救援发生在五台山黛螺顶陡峭的石阶上。
2025年7月19日上午10点多,五台山黛螺顶的石阶上,一名中年男子突然瘫倒在地。现场游客回忆:“当时山上气温只有10多度,绝对不是因为天热。”
一名50岁的外地男性游客在即将登顶时突然失去意识。尽管同行的伙伴立即呼救,多名陌生游客迅速展开救援——有人掐人中,有人跪地进行胸外按压,还有一名男游客毫不犹豫实施人工呼吸。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参与救援的游客已汗流浃背。现场有多名医务人员参与多轮抢救,但男子始终没有恢复意识。
01 生死半小时,救援力量与死神赛跑
当急救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五台山的救援系统立即启动。急救人员选择了最险峻的后山近路,在通常需要1小时的路程中,仅用半小时就抵达了现场。
陡峭的山路成为救援的最大障碍。一位目击者描述:“常规路线因游客拥挤至少需一小时,他们是从后山攀爬上来的。”即使这样快的速度,依然没能跑赢死神。
急救人员到达后,使用专业仪器确认男子已无生命体征。随后的遗体转移同样艰难——消防人员用担架将遗体小心运送下山,白布覆盖的身影令沿途游客无不唏嘘。
“下山时看到消防员抬着担架经过,白布裹着的身躯令人心碎。他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父亲?”一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
02 高血压,登山路上的隐形杀手
悲剧背后,一个关键细节浮现:该男子有高血压病史。在低温环境下,高血压患者登山如同行走在悬崖边缘。
医学研究表明,寒冷刺激可致血管收缩、血压骤升,增加心脏负荷。当高血压患者进行登山等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剧增,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相似悲剧早有先例。2013年,福州鼓山一名50多岁男子登山时猝死,调查显示他同样患有高血压且登山前一天曾饮酒。救援人员指出:“这类患者登山风险被严重低估。”
目击者发布视频时特别呼吁:“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强烈建议不要登黛螺顶。”这用生命换来的警示,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
03 突发晕厥,黄金四分钟如何施救?
面对登山突发晕厥,现场急救至关重要。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救中心李雄辉主任指出:“晕厥是大脑短暂‘断电’,正确处置能救命。”
现场急救必须牢记四个关键步骤:将患者移至平坦安全处,平躺并抬高双腿超过心脏水平,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畅通,观察等待苏醒并持续监测。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掐人中并非科学急救手段。专家强调,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大脑才是最有效的初步处置方法。
“清醒不等于安全”,李雄辉特别提醒。即使患者很快苏醒,若出现胸痛、心悸、肢体麻木或意识模糊等症状,必须立即送医。
04 景区应急机制,生命通道的生死时速
五台山的救援体系曾多次经受考验。今年“五一”假期,景区已强化应急机制,整合应急、公安、医疗及多支专业救援队伍,建立“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联动格局。
今年3月,一名65岁北京游客在黛螺顶下山时摔伤。救援人员在积雪未消的险峻山路上,*用卷筒担架固定伤者,耗时96分钟完成转移*。
去年7月,五台山突遭暴雨山洪,消防员在6小时内解救15名被困人员,疏散300余人。这些救援经验为高山景区应急响应提供了宝贵参考。
然而本次事件暴露出新问题:即使专业救援队伍半小时抵达,依然无法挽回生命。景区需要探索更快的应急响应模式——是否能在高危路段设置AED?能否建立无人机急救设备投送系统?
05 生命不能重来,登山者的安全守则
预防永远胜于救治。**登山前需做好八项准备**:充分热身、少量多次补充水盐、规律补充能量、变换姿势要缓慢、警惕高温高湿、高危人群谨慎评估、合理使用登山杖、学会倾听身体信号。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登山前必须评估风险*,备好药物并结伴同行。当出现头晕、心慌、恶心或冒冷汗时,必须立即停下休息——登顶的执念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感到不适时放弃登顶是智慧,不是失败。”一位资深登山向导这样告诫。登山者的自我认知与风险意识,才是避免悲剧的第一道防线。
五台山黛螺顶的1080级石阶,被佛教徒视为通向智慧的道路。如今,这段路却成为许多家庭无法愈合的伤痛。
消防员抬着担架下山的画面定格在游客手机里,担架上白布覆盖的身影令人心碎。山风吹过,仿佛在问:他是谁的儿?谁的夫?谁的父?
而答案,已随那天的山风飘散。唯留警示长存:*生命的重量,远重于山顶的风光*。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