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成效显著!汉中发布“年度答卷”→

7月22日

全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努力建设生态城市”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

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两部门联合发布

我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成果

一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构建起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坚持把文化遗产视为城市的根脉与魂脉,对全市各级各类文物落实针对性保护措施,建成博物馆28座、非遗展馆(厅)14个。建成汉中市可移动文物数据中心,对293件(套)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立项名单,文化遗产正在绽放时代魅力。

为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传承,我市坚持发挥博物馆“大学校”作用,开展“追寻总书记足迹,从汉中之‘汉’看文脉传承”主题宣讲,让历史文化的声音在人们耳畔回响。市博物馆优化秦蜀古道和石门十三品展陈,全景数字化、3D裸眼沉浸式四折幕系统建成运行,每年超百万游客前来“打卡”,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馆。

坚持活动引领,举办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赛、“龙腾盛世 龙舞天汉”全市非遗宣传展演等活动,策划推出“汉中历史民俗之旅”“寻味汉中非遗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汉中绿茶、原公杂烩、略阳罐罐茶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宁强羌绣、镇巴苗绣、南郑棕箱等老手艺通过创新设计成为新时尚。推送“非遗进校园”活动170项,陕南民歌、汉调桄桄入选教育部统编音乐教材,羌族歌舞、剪纸、渔鼓成为中小学特色课程,文化的种子在下一代扎根孕苗,绽放出希望之花。

为让城市文化标识愈加闪亮,我市推动实施“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推出《汉中编年史》《汉中通史》等标志性成果,清晰标注出汉中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汉文化体验为核心,以“穿汉服、习汉字、行汉礼”为主线,连续多年举办汉文化系列展示活动,2024年开展活动400余项,国庆期间推出“穿着汉服游汉中、寻根老家游汉中”等83项活动,被中省媒体纷纷报道。

常态化开展临创石门十三品书法展活动,“问道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陕南民歌随中央民族乐团《跟着民歌去旅行》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唱响,文化遗产正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坚持开发“本土特色—国家符号—世界语言”的传播路径,“石门十三品”文创展品随中国外文局“文明的故事”兰花奖巡展日本、韩国,汉中藤编、宁强羌绣、镇巴民歌随陕西代表团赴中亚国家开展文化交流。

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我市正积极推进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建设,建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8个村入选全国、全省乡村旅游示范镇村,汉中荣膺全国“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优秀旅居目的地”等荣誉。成功创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6件非遗产品被评为“陕西非遗好物”。坚持将非遗特色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藤编年产值达2.1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加强对传统城镇、文化遗迹、特色商业街区的创意设计,打造提升“东关里”文创街区、“西郊记忆”非遗工坊等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

我市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战略引领,大力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文旅农商交体工养一体化发展,新增3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与陕旅、陕文投建立协作机制,15条线路入选全国全省精品游路。坚持“全域四季游”“一月一主题”,举办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中国年·汉中过”“汉风古韵·传奇夜”等品牌活动300余项,“与辉同行”直播活动拉动“三产”繁荣增旺,兴汉胜境、龙头山入选全省十大热门景区,央视报道汉中30余次,“温情汉中”“厚道汉中”文旅服务品牌获广泛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旅游   汉中   答卷   历史文化   成效   年度   石门   文化   我市   藤编   文化遗产   陕南   民歌   羌族   博物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