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桥之义乌杨典桥
编者按:认识一座桥梁,领略一处风景,读懂一篇历史。凝结先人智慧,跨越历史长河,讲述今古传奇。
一个吴越遗踪的村庄,一架当铺老板兴建的石桥,一座越王勾践避乱的寺庙,一段抗日的红色记忆,绘制出一幅传奇历史画卷。
义乌市红峰村,在吴越时期曾是越国早期国都的所在地,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曾经率五千残兵退守红峰村的勾嵊山,并建立勾嵊寺,用以纪念为越国奋战阵亡的将士。
一、商人建桥
在清代的时候,村中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开了间典当铺。杨姓人家做生意价格公道,童叟无欺,经营有方,很快就跨入小康之列。
为了造福乡里,感谢乡民对自家的支持,杨姓人家决定为村里建一座桥,改善村民出行交通状况。
桥成后,村民为感恩,将桥命名“杨典桥”。
二、民兵抗日
根据《义乌抗日战争史》记载:1943年7月,中共义东北工委成立的同时,建立了诸义东根据地的义东北情报站。后组建了3个情报分站,红峰村即其中之一。后成立一支由金萧支队带领的民兵武装,数次在通过杨典桥的公路上伏击日寇,每次令日寇死伤惨重,有力保障了红峰村的安全。
三、僧人杀寇
抗战期间,勾嵊寺僧人有200 余众。佛门中人,本不问世事。然日寇人神共愤的滔天罪行,令本一心修行的僧人个个义愤填膺。
为了解救大众于水火,勾嵊寺 200余僧人告别佛门,众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杀寇报国。
今天的杨典桥是红峰村的历史瑰宝,桥边有一株千年银杏树,直径达1.5米,枝繁叶茂。桥下泉水淙淙,桥上行人漫步,周遭山幽鸟鸣,卓有异趣。一步一景,处处镌刻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印记。
【古桥坐标】义乌杨典桥,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大陈镇红峰村小溪上。是一座始建于清代,长7米,宽3.61米,高4.42米的单孔石拱桥。整桥由蛮石砌成,呈拱式古月状。桥上有石栏,远看形似笔架。桥北侧正中刻有“杨典桥”三个大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人,本人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