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电力专家李立浧与中国首家商业载人航天科技企业——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穿越者)完成签约,成为中国首位报名太空旅游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84岁高龄的特高压输电领域泰斗,将以“商业航天员”身份叩响太空探索的大门,这不仅是院士个人终身探索的精神体现,也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对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坚定信心和有力支持。“中国航天事业一定要有商业航天作为补充和支持,这样中国的航天,才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商业航天是中国航天事业巨大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它能够更多的为大众服务,实现全人类的太空梦想!”李院士如是说。
李立浧院士与穿越者创始人雷诗情签约
太空竞赛:中美博弈的新战场
当前,太空竞赛已经进入全新阶段。以SpaceX、蓝色起源为代表的美国民营航天企业正在重构全球航天格局。它们以高效的组织运营、创新的技术活力、灵活的体制机制,快速发展,突破了可重复使用技术,让上天的成本大大降低。太空旅游方面,早在2021年,维珍银河、蓝色起源、SpaceX率先实现了太空旅游常态化运营。其中,维珍银河已有超千人预定轨道太空旅游船票,蓝色起源也成功将58名普通人送上太空,复购率接近10%;SpaceX的龙飞船承担了国家和商业的各类载人太空探索任务,它的可重复使用性大大加速了美国人上太空的进程,先后创下首次商业空间站旅行、商业太空出舱、极地轨道飞行等人类航天新记录。在近5年时间里,成功将66人送上太空。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国际载人航天企业还在快速迭代。维珍银河正在进行下一代太空船和母舰的研制,全方位迭代优化的Delta级飞船,将是原来“SpaceShipTwo” 飞行频率的8倍,计划每年运送750人进入太空;蓝色起源的"新格伦"重型火箭即将首飞,为进一步扩大载人运输能力,满足快速增长的太空旅游客户需求,新升级的二代载人飞船RSS Kármán Line(卡门线号)已于24年10月进行了发射验证;SpaceX星舰设计每艘可送100人上到太空。目前已成功完成了首次新型回收方式---“筷子夹”的验证。美国民营航天展现出的创新活力和商业敏锐度,正在为美国赢得太空经济的主导权。2023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美元,其中美国SpaceX的“龙飞船”占据超过50%的载人航天市场份额。
而我国的商业航天已经起步,但处于追赶阶段,努力争取3-5年内实现普通游客遨游太空。穿越者正在按照中国商业航天的目标努力实践。鼓励、支持发展商业航天已成为时代吹响的号角,时不我待。2024年,商业航天已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战略性的新兴方向。
太空旅游:充分发挥民营航天的极大优势
中国商业航天的痛点是缺少规模化的市场需求,卫星互联网的蓝海美国强势领先,下一个需求的蓝海就是太空旅游。全球经验已证明,太空旅游的爆发增长离不开民营航天的推动。维珍银河、蓝色起源等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让太空旅行从科幻走进现实。有关分析指出,民营航天发展太空旅游有相当大的优势:
一、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商业公司能深入用户群体,了解用户需求并迅速调整产品,穿越者创始人雷诗情表示,穿越者是以人为本、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打造商业载人飞船,不仅设计了更大的舱内飞行空间、更大的观景舷窗、更高的落点精度、更长时间的飞行体验,更结合当下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与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成立了智能综合电子联合研发中心,计划打造中国首个具身智能太空座舱,为太空游客带来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更便捷的太空飞行体验。另外,在整个不到30分钟的太空旅程里,穿越者将推出多样的太空体验、定制化服务,甚至结合娱乐IP打造特色航班。
二、极致成本控制——传统航天发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太空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于中国航天而言,需要民营航天的“鲶鱼效应”——它们更灵活,更能降低成本,也更能激发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流程、精简运营等方式降低票价,使太空飞行逐步从国家航天员的专属走向普罗大众。穿越者以飞船整船可重复使用为设计目标,通过创新性的飞船构型设计及逃逸、结构、回收等关键系统的可重复使用设计,实现穿越者壹号(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质量99%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商业可行性。
三、创新营销能力——从社交媒体造势到跨界联名,民营公司更擅长将“上太空”塑造成一种潮流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科研任务,合作的体制机制也更为开放和灵活。“穿越者的产品是服务和体验,卖的不是船票,是梦想。我们要打造中国‘航天界的迪士尼’,让硬科技潮玩起来,创立太空游客俱乐部,搭建一系列地面体验项目,包括航天康养、航天训练、航天科普、航天食品、文旅互动体验等,船内非关键件都可以开放合作,如太空智能耳机、音响、涂装等等,实现‘未上天,先入圈’的太空共创生态,激发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穿越者创始人雷诗情说道。正如李立浧院士所期望的,“让商业航天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
穿越者载人航天已售出十余张船票,客户来自不同领域,从企业家到艺术家,从海外侨胞到国际乘客,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以84岁高龄签约商业航天企业“穿越者”,成为中国首位“院士太空游客”,不仅标志着中国商业载人航天的一个新里程碑,更揭示了太空旅游市场的独特逻辑——这是一个强to C、强营销的未来产业,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敏锐度使其成为最适合的开拓者。商业航天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它展现了航天不是特定群体的特权,而是所有怀揣梦想者都可以触及的未来。
民营航天开展太空旅游业务更灵活。只有分工明确,才能让中国航天生态更健康、更具活力。商业航天的终极目标,是让普通人的太空梦不再遥远——而这,正是民营企业的使命所在。
国家力量和民营力量:互为补充,相向而行
当今世界,太空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单靠国家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美国之所以能在太空领域保持领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SpaceX、蓝色起源等民营航天的快速发展。中国要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同样需要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国家航天与商业航天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国家队在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商业航天的核心价值则在于挖掘大众市场,尤其是太空旅游这种高度依赖消费驱动、品牌营销和用户体验的业务。
国家需要民营的创新力量,才能快速追赶美国。反过来,民营航天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这种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体系的“盾”抵御风险,用市场创新的“矛”突破边界——这就是中国商业载人航天的发展哲学。
李立浧院士作为中国首位报名商业太空旅游的院士科学家,其意义超越了太空旅行事件的本身,这是对中国航天强国战略的坚定支持,是对商业航天能力的信心和肯定,更是对年轻航天创业者的莫大鼓舞。
“别人能做成的,我们也一样能做成!”李立浧院士的这句话掷地有声。他表示:希望穿越者逐步走出中国,不仅是在中国做,更要在世界范围内做,希望越做越好,一起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太空篇。李立浧院士用他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探索没有边界,太空探索有我,做永远的穿越者。
在中国航天的新征程上,既需要国家力量的深空探测和太空探索,更需要民营航天来实现太空经济的新业态。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这场太空竞赛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更好地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