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五角大楼在7月18日突然发布禁令要求清查中国籍技术人员,限制其参与云端服务项目。
该禁令的直接诱因是《The Intercept》7 月初的一篇报道,但报道未提供实质性证据。
7月18日早上,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签署命令,要求所有与五角大楼有合作的承包商,迅速清查中国籍技术人员,限制他们继续参与任何云端服务项目。
五角大楼合作的云端服务项目主要涉及军事数据存储、国防系统运维等敏感领域。
这份命令的关键词是“不得继续雇佣”、“不得参与维护”、“不得涉及任何中国工程师代码的系统”。
这一禁令超出了常规技术审查范畴,引发了对其政治影响的讨论。
首当其冲的就是微软。
这家巨头本就经常身处风口浪尖,但过去是技术问题,现在是“人”的问题。
被点名的中国工程师,多数并不触碰敏感数据,他们的工作流程有严格的“数字护卫”机制(该机制包括“敏感数据仅美国本土员工可访问”“中国工程师操作需实时日志留存”等具体措施)数据中转、权限隔离、身份验证,样样齐全。
但这些措施,在政客眼中变得毫无意义。
五角大楼这一决定的导火索是7月初《The Intercept》发表了一篇调查报道,报道中披露微软长期雇佣中国工程师为军方提供技术服务,并提及“代码中可能存在不可控因素”。
报道一出,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立马致信国防部,质疑微软的“数字护卫”机制是否真能隔绝“间谍式代码”。
很快其他议员、智库、媒体跟进,舆论开始集中攻击一个群体:中国工程师。
禁令发布时,外界正关注特朗普是否访华的相关传闻,两者时间重叠引发讨论。
特朗普的动向,被推上政治舞台的中央。
这种操作,不是简单的安全审查,更像是一场“政治预警”。
从技术角度看,微软早已不是联合企业防御基础设施项目的唯一持有者;但从政治角度看,它却成了“最合适的靶子”。
微软的全球化架构,本来是它的优势,如今却变成了“漏洞”。
公司在中国设有多个研发中心,大量中国籍工程师深度参与各类项目开发。
国内外协同开发的模式,本是现代企业的常态,但在鹰派眼中这意味着“信息入口不受控”。
尤其是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在AI战场上的地位愈发突出。
OpenAI的模型,已被美军用于战场模拟、智能演训等领域。
这一环节中,也有少量中国工程师参与基础算法的测试。
技术上他们不能接触核心数据,但政治上他们的存在就成了“威胁”。
过去十年,中国籍工程师一直是美国科技行业的中坚力量。
他们通过H-1B签证进入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专注算法、测试、建模等非敏感岗位。
他们解决的是“没人想碰的问题”,代码重构、漏洞修补、系统兼容,都是最累最细的活。
可他们的贡献从未被正眼看待,如今还因一纸禁令下,成了第一波被“清洗”的群体。
面对突如其来的禁令,中国外交部很快回应:“网络安全问题不应被政治化。”
中方强调,一贯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同时指出,将中国工程师与安全威胁挂钩,既缺乏证据,也不成立逻辑。
说到底这不是一次合理合规的安全审查,而是一场政治操作。
这场操作的最大受害者,不是某个国家,不是某个职位,而是一整条产业链。
从研发协同、技术输出到跨国项目执行,全球科技生态的互信基础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从2018年起,华为、中兴、海康威视接连遭遇制裁,理由永远是那四个字:“国家安全”。
如今工程师写了几行代码,就能泄密国家机密?这个观点没有逻辑性,但在政治博弈的语言系统里,它却能成立。
五角大楼的禁令暗含双重政治考量,一方面试图限制特朗普可能的对华外交空间,避免出现 “不受控” 的沟通渠道。
另一方面通过将 “中国工程师” 与 “安全威胁” 强行绑定,为后续更强硬的对华政策铺垫,同时也能短期满足鹰派诉求、为相关政客积累选举政治资本。
这并非单纯的安全措施,更带有重塑科技人才领域政治规则的意图。
无论政治动机如何,该禁令已对跨国科技人才流动造成冲击,而维护全球科技合作的信任基础,或许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资料:
顾正龙2025-07-21特朗普还未登机访华,五角大楼突然下达禁令,不许任用中国工程师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