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少林寺的斋饭,和我心中消散的净土

2008 年国庆,我去了少林寺。整整四天,游山玩水、探访古寺,留下了许多记忆,至今还时不时浮现在脑海里。

那个时候,游客还不算多。第一天我们在少林寺外围走走转转,去了塔沟、爬沿的河山。山上有些古亭和佛塔,在杂草和树丛静静地立着,岁月感扑面而来。晚上住在六人间的小旅馆,略显简陋,却不妨兴致。

听说凌晨 4 点前可以不买门票进入少林寺,我们凌晨 3 点就起床,趁着夜色混进了寺门。还混进寺里斋堂吃了斋饭。馒头、嵩山野菜和大米粥,出奇地香,仿佛那一口,真的是佛祖的施舍。

吃完斋饭,我们就开始往老少林寺爬去。那是一座藏在山腰的小庙,比山下的少林主寺清幽很多。庙旁还有个台,具体叫啥忘了,只记得很险。

那时候年轻,总想“征服大山”,于是从寺后直接攀岩而上,走到“行人止步”处,已经没有路了,但阻碍不了我们的脚步。抓着树枝,踩着石缝,一直到山顶。

现在回想,那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万一失足,就是悬崖。但那时候,好像也没人担心。也许,那年头,佛祖还真保佑人。

我们从后山下来,又往玉皇顶栈道走去。下午已经饿得不行,下山后买了桶泡面,记得当时是 8 元,觉得贵得离谱。但也顾不上了,泡面下肚,犹如释迦摩尼得到了苏陀。

那天,我们还在少林寺各大殿之间穿行。烟雾缭绕,香炉高大。寺门口有“少林超市”,工作人员穿着僧衣。我本想买本佛经,问一位“师父”,对方一脸茫然,说:“我不是和尚,是工作人员。”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穿僧衣的,也未必是和尚。

第三天,我们照旧凌晨 4 点混进寺里,这次是去五乳峰——那里有达摩洞。山路崎岖,我们在路上碰到少林的武校学员。他们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就跑步上山训练,山间早上天气冷,途中会脱下僧衣扔在路边,下山再穿上。

还遇到个老外,我用英语打招呼,他回我一句“你好”。我说:“山高人为峰”,他却一脸懵:“I don’t understand。”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和外国人交流,印象很深。

下山途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尼姑。她和我同行的大哥聊了会天,说自己是东北人,在山下尼姑庵里修行,庙里有十几位尼姑,她负责禅房杂务。她还说,释永信对她不错,并对那位大哥:“人人都该出家。”至今,我都记得她的眼神。

第四天,我们看了少林武术表演。那时已经有“少林音乐节”,据说很热闹。但我们是穷学生,目标很明确:只去可以白嫖的地方。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时常回忆起那顿斋饭。尽管那时少林寺已经有人说“太商业化”了,还有“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也是哪一年成立的,但我仍愿相信,那里依然保有一方净土。

只是后来,热门景区人越来越多,我也没再动过去少林的念头。那次也没去成“嵩阳书院”,曾有点遗憾。

从那以后,每次去寺院,我总想再吃一口斋饭。2011 年我去了五台山,旅馆老板说带我去吃斋饭,结果带我进了财神庙,和尚让我写祝福、捐款,说佛教讲究“三六九等”,我说没那么多,他说“那你捐一块”,我觉得可以,他又说“五台山有 299 座寺庙,每个捐一块”。我笑着拒绝了。最终,斋饭没吃成,车费还得我出。

五台山之行体验很差。山下的和尚说,那些路上化缘的都不是真的。他告诉我:“国家和佛协明文规定,出家人不能化缘,他们靠政府和信众捐赠,不是要钱。”

我开始怀疑,这世上真的还有“佛门净土”吗?

2012 年,我去了北京龙泉寺做义工。那会儿龙泉寺被称为“小清北”,有很多清华北大的学生、教授在那儿出家。最出名的是北大才子柳智宇。

我们在那里免费吃住,义工报了名就能待。一记者朋友都说:“这是真寺。”

但后来,学诚法师出事了。柳智宇也还俗了,如今做心理咨询。

这些年,我已经不再寻找净土,粗茶淡饭,皆是人间有味。少林方丈被警方带走,我也不再惊讶。

脑海中忽然响起《金刚经》那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是啊,净土从来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自己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旅游   斋饭   少林寺   净土   心中   少林   和尚   泡面   义工   佛祖   释迦   达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