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道纵贯宁强县城,经西秦第一关、七盘关入川,是连接秦蜀的“千年动脉”,是历史镌刻下的文化长廊,是研究古代交通史、军事史的重要实证。它始建于战国时期,相传秦惠文王为灭蜀,造五头石牛炸称能屙金,蜀王信以为真,派五丁力士开山辟路迎牛,金牛道由此诞生。此后,金牛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更是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沿着这条古道前行,西秦第一关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着无数的过往,承载着厚重的防御与商贸往来的记忆。七盘关地势险要,是扼守蜀地的咽喉,“车不方轨,马不并鞍”形容的正是它的险峻。
为深入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着力保护秦蜀古道。2025年3月31日,宁强县检察院会同县委党史办、县文化和旅游局、县交通运输局、汉源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金牛道沿线七盘关、川陕公路、西秦第一关遗址开展寻访调研。
文史专家向调研组讲解七盘关卡门子遗址历史
寻访组踏上蜿蜒的山间小路到达西秦第一关所在的黄坝驿村。这里有条曾作为抗日战争“生命线”的川陕公路,这条“生命线”的经纬度,与古金牛道的轨迹重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古道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传承的纽带。由此路前行3公里,左折右拐,崖壁上硕大的一行隶书“西秦第一关”展现在众人面前,古道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检察干警与汉中市政协委员查看七盘关遗址附近碑刻
在走访中检察干警发现七盘关、川陕公路沿线及西秦第一关附近有倾倒、堆放废弃砖块、水泥块等建筑垃圾;废弃农业塑料薄膜等农业垃圾;生活垃圾袋、废旧衣物等生活垃圾10处31堆,这些垃圾露天堆放,未采取任何整治措施。
经调查核实后,宁强县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并就川陕公路监管职责与相关单位沟通座谈,通过厘清行政机关职责,督促清理整治古道沿线周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与分类管理,在重点区域设立文物保护警示标识及严禁倾倒垃圾警示牌或设置防护网或安装监控设备等,系统解决县域古蜀道沿线生态环境及历史风貌管护难题。
文史专家现场讲解七盘关历史
为进一步聚力古蜀道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宁强县检察院还开展了《文物保护法》宣讲活动,为宁强县文化和旅游局及基层属地人民政府进行授课宣讲,深入解读法律法规,构建“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参与”工作机制,提升县域文物治理效能。
山风裹挟着历史尘埃扑面而来,归途中,调研组成员仍在热议: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文化遗产?怎样活化利用古道文化?人大代表李宗杰的笔记本上写满思考:“文化遗产保护是场文明觉醒运动,需要让沉睡的文化‘活’起来,让断裂的文脉‘续’起来,让失语的遗址‘讲’出新时代的故事。”
千年古道静卧秦岭,见证着新一轮文明守护的历程。这条镌刻着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历史长廊”,正在新时代续写着“路通古今,文脉永续”的壮美诗篇。站在西秦第一关的古道天堑前,从羌汉烽烟到抗战血脉,从钢钎凿山到隧道穿岭,这片羌州土地上见证着中华民族“开路不怕难”的精神传承。通过寻访,检察干警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如今我们用法律监督不仅是为了构筑文物保护的制度藩篱,更是为了传承始终勇于面向未来的民族精神,我们既要做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要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摆渡人。
来源:宁强县人民检察院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