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铁道时光,探寻工业脉搏
——记中国铁道博物馆之行
作者 申艳娟
因为我曾经在铁路系统工作过六年,怀着对铁路历史的浓厚兴趣,我踏入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的大门,这座承载着中国铁路百年发展记忆的殿堂,瞬间将我卷入了一条跨越时空的轨道,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历史追溯之旅。
步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极具年代感的蒸汽机车。它们宛如钢铁巨兽,静静地伫立在展厅,却散发着难以掩盖的威严与沧桑。“0号”机车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蒸汽机车,斑驳的车身铭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道刮痕、每一处锈迹,都在无声诉说着它于1882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的传奇经历,见证了中国铁路蹒跚起步的艰难岁月,成为中国铁路从无到有的历史见证者。
沿着展线前行,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的机车依次排开,如同一条时光长廊,展示着中国铁路的成长脉络。解放型、建设型蒸汽机车,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承担起繁重的运输任务,它们喷云吐雾,风驰电掣,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立下赫赫战功,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里的奋进象征,彰显着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再看一旁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它们标志着中国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革新。东风型内燃机车以其强大的动力,打破了蒸汽机车速度与效率的局限,让铁路运输的效率大幅提升;韶山型电力机车则以清洁、高效的特点,开启了中国铁路电气化的新时代,是中国铁路紧跟时代步伐,迈向现代化的生动注脚。这些机车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中国铁路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丰碑。
除了机车,馆内丰富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展品,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铁路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中开山辟路、架桥铺轨的艰辛场景,他们风餐露宿、不畏艰险,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中国铁路的钢铁脊梁。文献资料中详实记载着铁路政策的演变、技术的突破以及重大事件,展现了中国铁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方向。而那些陈旧的信号灯、道岔模型、铁路制服等实物,更是让我真切感受到铁路工作的细致与严谨,每一个物件背后都藏着铁路人的故事,串联起中国铁路发展的完整拼图。
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不仅是对中国铁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次深度探索。它让我明白,中国铁路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大步跨越,从依赖进口技术到实现自主创新、引领世界,这一路的艰辛与辉煌,凝聚着无数铁路人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走出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满是对中国铁路发展成就的自豪,以及对未来中国铁路续写辉煌篇章的无限期待。
作者简介:申艳娟,1963年10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现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现已退休,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紫云书画院副院长,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业余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