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稻田遭遇踩踏:景区管理应避免“法不责众”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云南大理喜洲古镇一片三千亩的网红稻田被游客踩踏。从视频中可以见到,不少游客走入稻田拍照,毫不顾忌一旁竖立的标示牌上写着“爱惜粮食,请勿踩踏”。而在有旁人规劝“不要往里踩了,报警了”之际,有游客甚至嚣张回应“报吧,现在就报,吓唬谁呢”。视频显示,这片已经成熟的稻子东倒西伏,大批游客走入稻田,甚至还有躺卧拍照的,现场一片狼藉。

大理喜洲古镇景区工作人员对外回应称,稻田是免费开放的,游客可以在田埂上拍照打卡,也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但最后“游客太多了,实在管不过来,后续会加强巡视”。结合当地村民的表态可知,此事大概是“节节升级”的:先是有人无视提示牌走下田埂进入稻田,然后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示范效应下也突破进去,甚至连指示牌都被踩烂,成熟的稻子也遭到破坏,成了一幅“法不责众”的图景。

从视频中可见,这片“网红稻田”已经有至少数十平方米被踩踏。遭遇踩踏的稻田恐怕已经不复其稻浪滚滚的美学价值,而其本身的经济价值也同样不能忽略。稻田并非天然就要成为景区,而是凭借“拍照打卡”等方式被后天建构出来的景区,也是“农文旅融合”的标志性景点。此事中应当关心的除了“游客素质”问题,还包括这片稻田的产权性质,以及作为旅游景点的管理模式。

《大理日报》2023年12月的报道引述当事人的说法,这片稻田“原先是我们喜洲村9组、10组的耕地”,古镇保护开发征收后仍然作为稻田景观保留下来,恰好成为了喜洲村农文旅融合的标志性景点。当地古镇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2017年以来这片“网红稻田”带旺了人气,周边已经开起17家咖啡馆,依托这片稻田打造的有机稻米“喜米”也卖出了每市斤12.8元的高价,经济价值显著。

既然这片“网红稻田”还在产出经济价值,也是“农文旅融合”当地标志性景点,那么景区就不可能只关注其“旅游打卡”价值,稻米本身的经济价值也不能忽视。至少不能让纷至沓来的游客在这里肆意踩踏,为了所谓“出片”而对稻子弃之不顾。毕竟稻子被踩踏之后,带来的是实打实的经济损失。

从这个角度而言,游客践踏稻田就有类于经常登上热搜的“哄抢事件”,尽管行为模式与目的不大相同:哄抢土豆玉米是为了直接抢夺物资获取经济利益,而踩踏稻田是为了“拍照出片”的“情绪价值”,但两种行为都给稻田所有人带来了经济损失。稻田的所有者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请求侵权的游客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涉事人甚至可能还涉嫌故意毁坏财物,“报警”的提示并不过分。

更进一步,既然这片“三千亩稻田”已经成为当地打造的“网红景区”,那么当地景区的管理模式就颇有可以改善之处。结合视频与当地回应可以看出,所谓“人太多管不过来”并非虚言:稻田周围确实设置了田埂,也有城管队员日常巡视,但由于游客数量过多,管理效果有限。其实,类似事件在过往也出现过,相关部门还是应当从中总结经验,改善景区管理模式,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024年,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同样遭遇了踩踏事件,有游客随意践踏尚未收割的水稻梯田,有老奶奶上前怒斥游客“别踩我们的稻谷”“你们是吃饭的还是吃草的”。事后景区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说,景区已明令禁止游客进入稻田,但目前难以管理。工作人员还透露,游客认为买了80元门票就可以随意踩踏,事后“景区也难以对游客进行罚款”,目前都是农民自己设置围栏或是另行收费。

这些稻田,无论是作为景点,还是作为粮食,都不应该随意践踏。稻田被践踏之后,作为景点的美不复存在,无法再为其他游客提供情绪价值,其作为粮食的功能也被破坏,无法为其所有者提供经济价值。花钱买门票,只是购买了观赏风景的权利,绝没有践踏风景、破坏他人财物的特权。何况有些景点是免费的,不花钱。对于部分游客的低素质行为,警方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罚。

对比这些事件可以发现,景区已经无法有效约束“法不责众”的游客,这就需要景区作出选择:要么增派人手有效约束游客,让管理能力配得上承载能力。要么放权给耕种土地的农民,让他们去自行维护景区秩序。当地公安机关也应及时响应可能的报警,该出手时就出手,威慑可能的不法行为。其他景区的做法也可资借鉴,比如四川九寨沟2020年就曾有游客擅自翻越护栏、违规进入保护地带拍摄并踩踏钙华滩的事件,事后景区公告已及时制止并劝离,并配备了169名巡视员全天候巡查。

王兢

责编 辛省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旅游   法不责众   景区   稻田   游客   景点   价值   稻子   大理   事件   田埂   古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