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某某的自驾返程路线,原本计划从西藏出发,经青海、四川等地返回广西。8 月 23 日至 24 日,他在拉萨有过一次加油记录,这是家人通过车辆定位能追踪到的较早行程痕迹。8 月 27 日上午,他驾驶白色大众小轿车抵达青海格尔木,按照预订信息入住当地的锦悦酒店。酒店工作人员回忆,钟某某办理入住时状态正常,还询问了前往广西的最优路线,看起来对行程很有规划。
8 月 27 日上午 10 点,钟某某办理退房手续后离开酒店,按照计划继续向东南方向行驶。“当天上午 11 点左右,我爸还跟他通了电话,问他走到哪了,路上顺不顺利。” 钟某某的哥哥钟先生回忆,电话里钟某某说刚离开格尔木市区,路况不错,让家人别担心,“他还笑着说晚上争取到玉树,到时候再给家里报平安。” 这是家人与钟某某的最后一次通话。
此后,家人的联系开始变得艰难。当天下午 3 点,钟先生想问问弟弟是否顺利抵达中途休息点,拨打钟某某的电话却无人接听;发送微信消息,也石沉大海。起初,家人以为他行驶在偏远路段,手机信号不好,或是专注开车没注意看消息,便没太在意。可直到 8 月 28 日傍晚,依旧联系不上他,电话甚至出现 “暂时无法接通” 的提示,家人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
9 月初,钟先生心急如焚地赶到广西当地派出所报案。警方通过调取车辆轨迹与沿途监控发现,8 月 27 日下午 2 点左右,钟某某的车辆曾在那曲市乃吉沟出现过行驶记录 —— 监控画面里,白色大众车平稳地行驶在公路上,车窗半降,能隐约看到驾驶座上的钟某某。这是车辆最后一次被监控捕捉到的踪迹。此后,无论是车辆的 GPS 定位,还是钟某某的手机信号,都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再无任何线索。
从 9 月到 10 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钟先生和家人几乎放下了所有工作,四处奔波。他们在社交平台发布寻人启事,详细标注钟某某的外貌特征、车辆信息与行驶路线;联系青海、西藏等地的警方与救援团队,提供可能的线索;甚至亲自驱车前往钟某某可能经过的路段,逢人就打听消息。可茫茫戈壁与山区,想找到一个人的踪迹如同大海捞针,始终没有任何收获。“他平时性格开朗,没有贷款压力,也没有感情纠葛,生活上没什么烦心事,怎么会突然失联呢?” 钟先生既焦虑又困惑,寻人启事中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家人对钟某某的担忧与期盼。
二、车辆发现:戈壁深处的白色身影,摄像头被刻意遮挡
2025 年 10 月 30 日,云南蓝天救援国际合作中心青海分中心接到了钟先生的求助电话。考虑到事件的紧迫性与搜救的难度,救援人员张先生立即带领 6 人团队,携带无人机、卫星电话、急救物资等装备,与格尔木当地公安汇合,一同展开搜救工作。
“格尔木周边很多地方都是戈壁荒滩,地广人稀,海拔大多在 4000 米以上,昼夜温差能达到 20 摄氏度,加上部分区域没有手机信号,搜救难度很大。” 张先生介绍,他们首先根据钟某某的行车轨迹与可能的路线,将搜救范围锁定在格尔木周边的偏远路段,尤其是人迹罕至的山区与废弃矿区。每天清晨 6 点,天刚蒙蒙亮,救援团队就带着装备出发,在茫茫戈壁中沿着公路与小路搜寻;晚上 8 点多,待天色完全暗下来,才返回临时驻扎点,根据当天的搜索情况调整次日路线。
11 月 1 日下午 3 点左右,张先生带队搜寻至拖拉海沟附近时,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那条路很窄,路面坑坑洼洼,看起来很少有车辆经过,只有淡淡的轮胎印留在碎石地上。” 张先生回忆,当时他看着轮胎印的方向,心里突然有了一种直觉,“想着顺着轮胎印找找看,说不定能有发现。”
沿着小路行驶约 2 公里后,前方出现一处陡坡,车辆无法继续前进。张先生便和两名队员下车,徒步爬上陡坡查看。站在陡坡顶端,他向四周眺望,目光突然被不远处拐弯处的一抹白色吸引 —— 那是一辆白色大众轿车,车身颜色、车型都与钟先生描述的钟某某的车辆特征完全一致。“当时我心里又激动又紧张,赶紧跑过去,可靠近后发现,车里空无一人,车门是关闭的,车窗也都完好。”
张先生立即联系钟先生与当地警方。半小时后,众人赶到现场,对车辆及周边环境展开细致勘查。车辆外观完好,没有明显的碰撞痕迹,也没有被撬动过的迹象;打开车门后,车内物品摆放相对整齐,钟某某的身份证、驾驶证、少量现金等物品都在,只有一个黑色背包不见了踪影 —— 据钟先生说,那个背包里装着钟某某的笔记本电脑、充电器与换洗衣物。“我们检查了车辆油量,还有剩余大概三分之一的油,看起来不像是因为没油而弃车。” 张先生说,周边地面平坦,没有打斗的痕迹,也没有发现任何脚印或物品残留,“只有远处的山上有一些模糊的脚印,但因为风大,脚印已经被风沙覆盖,无法判断是不是钟某某留下的。”
最让众人感到疑惑的是,车辆外部的所有摄像头,包括行车记录仪的镜头,都被人用黑色电工胶布紧紧遮挡住,胶布边缘贴合紧密,显然是刻意为之;前挡风玻璃上,还盖着一块破旧的土黄色被单,被单边缘有些磨损,布料粗糙,像是从某处废弃物品中找来的。“很明显,这些都是人为操作的,目的就是不让摄像头拍到外面的情况,也不想让路过的人轻易发现这辆车。” 张先生皱着眉头说,这一发现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蹊跷,“如果是钟某某自己弃车,为什么要遮挡摄像头?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三、行车记录仪:中断画面与陌生男子的身影
警方将车辆拖回格尔木市公安局后,技术人员立即对行车记录仪进行数据恢复。随着数据的逐步读取,一段段画面逐渐揭开了车辆停靠此处的过程,也带来了新的关键线索。
行车记录仪显示,8 月 27 日下午 5 点 17 分,钟某某驾驶车辆驶入这条小路。当时车内只有他一人,仪表盘上的时间与定位清晰可见。“从画面中能看到,他当时好像有些疑惑,时不时抬头看向前方,嘴里还念叨着‘这是在哪,这是去哪了’,可能是不小心走错了路,偏离了原定路线。” 张先生说,车辆行驶至拐弯处时,钟某某尝试继续前进,可前方路面狭窄,碎石较多,车辆疑似出现故障 —— 画面中能看到他反复踩油门,发动机却没有明显反应,车轮只是在原地轻微转动。
“记录仪里能清晰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还有他的叹气声,大概几分钟后,他熄灭了发动机,打开车门下车查看车况,之后又回到车上,好像是在打电话,但因为信号不好,通话没有接通,只能听到他说‘喂?喂?能听到吗’。” 张先生介绍,下午 5 点 30 分左右,行车记录仪画面突然中断,技术人员推测,可能是钟某某主动关闭了记录仪,或是车辆断电导致设备停止工作。
本以为记录仪的线索就此中断,可技术人员在进一步排查时发现,9 月 20 日晚上 8 点 15 分,行车记录仪突然自动启动,录制了一段时长约 10 分钟的画面。这段画面中,没有钟某某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陌生男子 —— 他穿着深色外套,戴着黑色帽子和蓝色口罩,将面部遮挡得严严实实,看不清具体特征。他正站在车辆前挡风玻璃前,手里拿着那块破旧的土黄色被单,小心翼翼地将被单展开,盖在玻璃上,动作迅速且谨慎,时不时抬头看向四周,似乎担心被人发现。
“晚上光线暗,画面有些模糊,但能清楚看到他的动作。他盖好被单后,又绕到车辆侧面,逐一检查了车身周围摄像头的胶布是否贴紧,还用手按了按胶布边缘,确保没有缝隙。之后,他便转身朝着远处的山区方向走去,很快就消失在夜色中。” 张先生指着画面说,这段视频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这个陌生人是谁?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和钟某某的失联有什么关系?他遮盖摄像头和挡风玻璃,到底想隐藏什么?”
技术人员通过分析车辆数据与画面细节推测,行车记录仪之所以会在 9 月 20 日自动启动,可能是因为车辆受到了轻微碰撞,触发了记录仪的紧急录制功能。“我们仔细查看了车辆底盘,发现右侧车轮附近有一处轻微的刮擦痕迹,油漆有脱落,可能是那个陌生人在移动车辆时不小心造成的,也可能是其他车辆经过时碰到了这辆车。” 张先生说,从行车记录仪前后录制的路面画面对比来看,车辆的停靠位置似乎有细微变化,“8 月 27 日的画面显示,车辆离拐弯处还有大约 1 米的距离,而 9 月 20 日的画面中,车辆离拐弯处更近了,大概只有 30 厘米左右,像是被人轻微挪动过。”
四、搜救进展:手机信号与废弃矿带的线索
更让众人关注的是,拖拉海沟附近有一条废弃的玉石矿带。据当地牧民介绍,这条矿带在十几年前曾热闹过一阵,后来因为资源枯竭与政策调整停止开采,但偶尔会有非法盗矿人员在此活动,他们通常选择在夜间或偏远区域作业,行踪隐蔽。“那个陌生人很可能是盗矿的人,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这里有车辆,也不想被摄像头拍到他们的行踪和作业地点,所以才会刻意遮盖摄像头和挡风玻璃。” 张先生结合当地情况推测,钟某某可能是不小心闯入了盗矿人员的活动区域,导致对方采取了这些隐蔽措施,“至于钟某某本人的去向,目前还不好判断,可能是被对方带走,也可能是自己离开了这里,前往其他地方寻求帮助。”
除了行车记录仪的线索,警方通过运营商查询到的钟某某的手机信号,也为搜救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数据显示,钟某某的手机信号曾在 8 月 27 日晚上 8 点短暂出现在拖拉海沟附近的一个基站范围内,信号持续了约 5 分钟;8 月 29 日上午 10 点,又在另一个基站附近出现过一次,这次信号持续了约 2 分钟。这两个基站距离车辆被发现的位置约有十几公里,且位于不同方向 —— 一个在西北方向的山区,一个在东南方向的公路旁。
“这说明钟某某在弃车后,至少在 8 月 29 日还活着,并且曾在这两个基站附近活动过,尝试过联系外界。” 张先生说,得知这一消息后,救援团队立即调整搜救范围,将重点放在两个基站周边十几公里的区域,“我们推测,他可能是在寻找信号,或者是在朝着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前进。”
可这片区域多为山区,海拔高,部分地方坡度陡峭,还有不少碎石堆和深沟,加上 8 月至 11 月期间,当地多次出现大风与沙尘天气,地面上的痕迹早已被风吹散,很难找到有效的线索。“我们动用了两架大型无人机进行空中搜索,无人机搭载了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设备,能覆盖更广的范围;同时安排人员分成 3 个小组,进行地毯式排查,重点查看山区里的山洞、沟壑、废弃矿洞等可能藏身的地方。” 张先生说,搜救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不少困难,“高海拔导致部分队员出现高原反应,头晕、乏力;晚上温度低至零下 5 摄氏度,寒风刺骨,给户外作业带来很大挑战。”
更让人担忧的是,山区里野生动物较多,有狼、熊、狐狸等,“8 月下旬到 9 月,正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钟某某一个人在野外,没有食物和保暖物资,生存难度很大。” 张先生语气沉重地说,“但我们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没有放弃,只要有一点线索,就会全力以赴去排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