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图据银河左岸
万万没想到,因为一场音乐节,让泸州“火”了。
10月5日至7日,“泸州酒要会·银河左岸”音乐节连唱了三天,15万人次有序涌入,市外乐迷超88%,省外乐迷更是超过50%,全网相关传播量突破6亿次……人流直接“兑现”成消费流。10月1日至8日,直接带动消费6.49亿元,同比增长37.6%。
难得的是,这场被乐迷评价为“天花板级别”的音乐节,竟是在多数公司“不看好”背景下实现的。
更难得的是,涌向泸州的年轻人们,给“千年酒城”贴上新标签:浪漫疯子。
逆势与新绰号,也为三四线城市如何撬动文旅消费提供了新的观察样本。
音乐节现场。
点题即上难度 泸州文旅要“炒新菜”
泸州并非典型旅游城市。这座以白酒闻名的酒城,传统认知中,似乎与年轻人追求的时尚、潮流并不搭边。
没有5A级景区,4A级景区也非顶尖——当既无“天赐美景”又少“祖传家底”,这座城市能否“炒热一盘新菜”、用心“端出对味的菜”,真正“靠八方来客吃饭”?
突破,恰恰来自对自身优劣势的清醒认知。
为打破“本地热闹、外地冷清”的局面,泸州还是盯上了年轻人对音乐消费需求的“这道菜”。
开局并不顺利。
泸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任建宇坦言,早在5月份,他们就开始对接头部音乐节的主办公司,希望“办出响声”。然而,进展并不顺利。对方普遍以泸州是“三线城市、票房支撑力不足”为由,直接或婉转地拒绝合作,更有甚者,直接回绝了当地发出的考察邀请。
转机出现在今年盛夏。
6月24日,中共泸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旅商融合、高质量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爆点”成为高频词,折射出泸州对“文旅上大分”的迫切期待。
政策层面随之强力推动。泸州推出“大型演出单日单场最高给予300万元激励”等系列奖励政策。
有政策“撑腰”,任建宇也有了底气,主动与银河左岸音乐节创始人刘洋宏深入沟通,并邀请其来泸州实地考察。
7月15日,刘洋宏列席参加“泸州市高质量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会”,并提出见解:泸州具备办好音乐节的条件。
“一个城市要办好音乐节,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刘洋宏说,他在泸州看到了政府的诚意与决心。再者,泸州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尤其是原蓝田机场,是一处极具潜力的音乐节优选场地。
10天后,泸州银河左岸音乐节项目合作协议正式签约,目标锁定“三个最”: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广。
泸州借此,盘活原蓝田机场120万㎡闲置资源,打造全省最大露天演艺场地。
音乐节上的无人机表演。
音乐白酒烟花无人机 感官盛宴“去班味”
乐迷来了,除了音乐,泸州还能给他们什么?
泸州用“音乐+白酒+烟花+无人机”的组合,打造了一场多重感官的盛宴。
“白酒”是泸州最知名的符号。音乐节中,当地将传统符号成功重塑为青春现场的体验IP——从舌尖的微醺,到现场的调酒互动,原本与年轻人有距离感的白酒成为连接大家的新语言。
乐迷免费品尝白酒特调饮品。
为契合年轻人追求松弛治愈与“去班味”的轻负担体验,泸州通过 “低度化、调酒化、游戏化、社交化”的策略,成功拆解了白酒的传统标签,使其融入了音乐节的节奏与青春的语境。
音乐节现场,泸州老窖、郎酒等16家本地酒企,设置免费白酒品鉴区,为乐迷特调饮品,共品“微醺泸州”。据统计,仅10月5日一天,就有超4万名乐迷涌入美酒体验区,低度酒与鸡尾酒的领取比例高达65%。许多年轻人在这里尝到了“人生第一口白酒”,惊喜地发现“原来白酒可以这么好喝”。
音乐节上的烟花秀。
音乐节上的烟花秀。
无人机表演与烟花秀,为音乐节注入了科技感与氛围。尤其由本土企业玉蝉集团赞助的烟花,连放三晚,将现场氛围推向顶峰。“音乐节门票最值的一次,泸州这波赢麻了。”一位重庆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烟花视频,获得数万点赞。
“在泸州被照顾得很好,体验感非常棒。”
“泸州上大分。”
“泸州,你就是浪漫疯子。”
“明年相约泸州。”
众多乐迷游客成为“泸州的野生代言人”,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体验,真情实感地推荐这座令人惊喜的城市。
从细节处“宠客” 让网友都慕了
若说微醺氛围是吸引年轻人的“加分项”,那么真正引发情感共鸣、留下持久印记的,是这座城市服务带来的安心感。
于是,一次短暂的狂欢,升华为对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
随着音乐节的举办,泸州端出了“将宠粉到底”的城市服务:安排免费接驳车、0.7元/小时的充电宝、免费饮用水、10万份“泸州有礼”盲盒……这些举措,却共同构筑了乐迷对泸州的好感度。
免费接驳乐迷的公交车。
公交车免费接驳乐迷。图据泸州公交
对于一座主城区人口120万人的城市来说,在三天之内,要妥善接待涌入的逾15万乐迷,并非易事。
复盘音乐节,当地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坦言,第一天散场后的交通疏散有疏漏,连夜优化和调整;第二天随即增加了志愿者、标志标牌和广播进行引导……
这种“听劝”的态度和立说立改的执行力,也为泸州加分。“泸州真的超听劝,很得好感。”
3天、15万乐迷、32公里路段、26个路口,400余台大型公交车、200余台出租车循环通行,6000余台私家车有序停放和通行……音乐节第二天和第三天,散场疏散观众两万多名和三万多名,分别用时40多分钟和1小时。
从交通保障到旅游推荐,从“泸州有礼”到情绪共鸣,泸州的用心得到了满屏的喜爱。“麻饼哪里买”“桂圆干能否包邮”……音乐节刚落幕,社交平台上“求购伴手礼”的声音不断。为满足乐迷的需求,相关企业加大生产力度,冻干龙眼粹线上线下销量猛增,麻辣鸡“飞”往全国各地……
音乐节现场的免费饮水点。
乐迷收到“泸州有礼”盲盒。
“常青IP”挑战才刚刚开始
放眼全国,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荣昌卤鹅等城市,凭自身已有特色IP成功“出圈”,与之相比,音乐节并非泸州特有IP,泸州走红似乎是无中生有?
“看似泸州音乐节是网络流量的一次次偶然垂青,实则是多种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这场盛事的亲历者与执行者之一,任建宇认为,泸州和这些城市的走红,背后离不开五个关键因素。
党政主导、高位推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协同机制;“以游客为中心”的“真心战”;跨部门高效联动+市民广泛参与;文化底蕴比如泸州酒文化是真正的“流量药引”;以及善用新媒体传播实现破圈引流。
“泸州用事实证明,当顶层的战略决心、全城的执行合力、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极致的游客体验同频共振时,一座城市的出圈便从偶然成为必然。”
任建宇说,回望“泸州酒要会”音乐节的成功,正是这套“出圈密码”在泸州的生动实践与验证。以酒文化为音乐节注入的“微醺”元素,正是泸州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基因的自然流露,这才是泸州独特的“微醺+音乐”IP。
长期研究区域文旅商产业的学者肖大齐进一步分析认为,泸州音乐节的成功关键在于“高品质文化供给与低参与门槛”的精准结合。“例如199元的早鸟票,让普通学生和打工人都能轻松参与;同时巧妙融入长江、高粱地、白酒等本地元素,打造可听可看的沉浸式体验。”
音乐节大幕已然落下,属于泸州的“新叙事”,才刚刚开始。
如何让这场青春狂欢不止于“一夜爆红”,将短期流量转化为他们愿意年复一年“回来看看”的“常青”IP,让赛演经济从“一时沸腾”走向“持续升温”?
“我们积极谋划,将泸州打造成川渝两地音乐节重要的举办地,计划明年五一增加场次和更有影响力的艺人。”泸州酒要会·银河左岸音乐节项目负责人王杰为泸州开了题。
泸州也在积极作答,以赛事、演艺、会展活动引流聚商,推动“赛演经济”常态化、多元化,更多演艺和赛事活动已提上日程。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