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金子 丁姿)“重庆娃儿不是外人,黄州也是你的家。”
7月23日至28日,一支由17名重庆和黄冈少年组成的双城游学团,带着巴渝方言的爽朗笑声,走进古城黄州,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这场以“跟着东坡游黄州”为主题的研学之旅,不仅串联起两座城市的历史血脉,更让诗词中的苏东坡“活”成了孩子们眼中爱吃肉、爱写诗的“宋朝大叔”。
千年渊源:从巴人东迁到“湖广填川”
研学首日,黄冈文化学者周老师的一段开场白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知道吗?东汉时期,居住在重庆一带的巴人祖先东迁到黄冈;明清时期,黄冈人又西行“湖广填四川”,黄冈和重庆血脉相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老亲戚!
在东坡赤壁的江风里,孩子们触摸着宋代石刻,听着老师讲述黄冈与重庆的双向迁徙史:巴河、五蛮城见证巴人足迹,重庆湖广会馆铭刻黄冈移民乡愁。
“原来我的方言里‘哈数’和黄冈话‘么斯’是亲戚!”11岁的重庆娃何睿涵兴奋地分享着这一发现。
穿越宋朝:东坡的“黄州变形记”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在这里‘失业’了,但他却发明了东坡肉!”
孩子们在观看情景剧《遇见东坡》被贬黄州,泛舟赤壁矶下,从内心的孤寂失意,吃吃喝喝、游山玩水、呼朋引伴…逐渐被治愈,更走向内心的超脱。
观剧之后与主创人员的合影交流中,感叹东坡先生“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豁达。研学导师高贤说:“我们想让孩子们明白,黄州的山水如何治愈了苏轼,而苏轼又如何用诗词‘点亮’了黄冈。”
从雪堂的竹影到安国寺的钟声,孩子们用拓印复刻东坡书法,以宋式点茶品味“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东坡先生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开始敢于创作。重庆娃罗远航甚至模仿《猪肉颂》写下《东坡饼颂》的打油诗:“待它自熟莫催他,煎得脆,飘香味”。诙谐的互动中,课本里的诗人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家”。
星空诗会:当重庆话遇上东坡词
游学的高潮在遗爱湖畔的“星空诗会”。夜幕下,遗爱湖畔,荷塘月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孩子们用重庆方言朗诵《记承天寺夜游》,川音抑扬顿挫,引得路人驻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川味发音,悠扬起伏,别有韵味!12岁的谢宛伲笑着说,东坡诗词本来就应该用四川话朗诵。
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原创诗作。孩子们循着东坡先生的足迹承天寺夜游后,小组合作创作《月光》:“我是一缕月光,悄悄来到承天寺,看到苏东坡和张怀民有说有笑”。
这一轮照耀过苏东坡和张怀民的月亮,再到今天仍旧在遗爱湖上空对我们投射出一缕月光,黄冈带队芳芳老师感慨:“这些诗是两地文化碰撞的火花。”
文化种子:从“东坡文化”到“生活美学”
“他们带走了黄冈的藕粉,留下了重庆的火锅底料——这是最可爱的文化交流。”研学组织者展示着孩子们互换的礼物。
五天的旅程中,两地少年“跟着东坡游黄州”,他们体会到东坡文化不再是课本中生硬的说教,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好和智慧。他们相互分享倾诉游学中的所得,互相交换电话,邀约下一次的相逢。
当重庆娃在返程大巴上齐喊“黄州再见,下回还来吃东坡肉!”时,这场游学已超越简单的历史教育。正如苏东坡在黄州完成的精神涅槃,孩子们也在清风明月间,种下了乐观、豁达的文化基因。而这,或许正是千年“兄弟城”送给未来最好的礼物。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