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这件事得从微软内部一个叫 “护卫模式” 的操作机制说起,设计这套系统本来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既要用全球各地尤其是中国的顶尖技术人才,又得满足美国国防部对项目参与人员在国籍和安全方面的严格限制。
说白了这就是个专门设计的 “防火墙”,中国的工程师可以写代码、给技术方案,但绝对碰不到、用不了系统。
他们做完的工作,会像打包寄东西一样,交给美国本土那些有合法安全许可的 “护卫” 员工,这些护卫的工作就是检查代码,再亲手把代码放到系统里去。
从操作流程上讲,微软搞的这套“护卫模式”就是专门设计来堵死内部信息外泄风险的,它不是什么神秘黑科技,而是一整套企业级的规章制度,听起来复杂其实就干一件事:让外国员工出脑子,但不能碰系统。
这套机制的核心是在全球化和本土安全之间搭了个桥,微软很清楚,它在云服务这一块要想不被亚马逊、谷歌彻底干趴下,就必须拼技术,尤其是在AI和云架构这种烧脑的事上。
但这些最牛的程序员和工程师,多数不在他们本土,很多来自中国、印度,甚至俄罗斯也有不少。
但另一头,美国政府尤其是国防部,态度也很明确:你要跟我们做生意,就得把安全性做到极致,哪怕一行代码都不能有模糊地带。
于是,微软只能在中间找一个不讨好但能活下去的方式,“护卫模式”就这么被逼出来了。
简单说这就是一道“数字防火墙”,人可以远程工作,帮你写程序、出方案,但所有核心权限、数据访问、后台操作,统统限制在美国本土,外国员工完全碰不到,技术能交流,数据绝对不出圈。
在微软高层看来,这已经是他们能在夹缝中求生的最务实方案,这不是阴谋,也不是黑箱,而是被迫开发出来的一套“合规流程”,写在公司内部政策里,谁都能查。
但问题来了,这种事情本来大家都心照不宣,一旦被端上了舆论的桌面,就变了味,爆炸点出现在一家美国调查媒体——ProPublica。
他们拿到内部信息后,写了一篇详细的揭露文章,文章一发舆论瞬间炸锅,在当前“反中”情绪高涨、选战又近的美国,这种题材简直是火药桶上丢火柴。
文章里说,中国工程师正借着微软的 “护卫模式”,间接掺和到和美军方有关的云服务项目里。
虽然文章写得还算克制,没直接扣帽子,但在当前这个“风声鹤唳”的政治氛围下,它传递的信息立刻被放大:中国人已经渗透到美国国防系统内部了。
本来这事儿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操作,完全在合规范围内,可一旦被贴上 “国家安全” 的标签,性质就不一样了,从公司自己的事儿变成了政治上的大麻烦。
最先站出来的是国会山上那些一直对中国很强硬的议员,参议员汤姆・科顿逮着这个机会,赶紧发了封话说得特别冲的质询信,直接就怼到国防部那儿了。
他要求五角大楼赶紧交出清单,把所有跟中国籍技术人员打过交道的国防承包商都列上,同时也怀疑微软的 “护卫模式” 到底靠不靠谱。
政客的嗅觉向来灵敏,这种话题一出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政治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压向了五角大楼。
按理说这种时候最常见的操作是“低调内部处理”,搞个调查组拖一阵子再说,但这次不一样,站出来表态的,是国防部内一个出了名的强硬派赫格塞斯。
他没走程序,直接在社交平台公开发话:将启动为期两周的紧急审查,彻查国防部所有和微软合作的云项目,重点就是一个:有没有中国工程师参与。
这还没完,赫格塞斯话说得更重:他直接把中国定性为“最具侵略性和危险性的对手之一”,认为“让中国人插手我们的军事项目,本身就是不可接受的失职行为”。
就在美国国防部高官赫格塞斯公开喊话的当天,微软的反应快得让人吃惊,连一天时间都没到,马上发了官方声明,宣布了一个关键决定。
所有中国工程师立即退出涉及美军的云项目,相关技术工作今后将只由美国本土、通过安全审查的人员负责,这种“闪电切割”表面上看是危机应对,实际上却是一笔再清楚不过的生意账。
微软自己很清楚,这事的核心不在于“护卫模式”本身到底安不安全,只要国会议员、媒体、竞争对手觉得它不安全,那它就不安全,再多技术解释也没用,舆论和政治在这类事件中才是决定性的力量。
而微软真正怕的是一件事:失去政府这个大客户,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已经成了公司赚钱的主力,而美国政府,尤其是五角大楼是它在全球最重要的“金主”之一。
几年前,微软、亚马逊和谷歌为了抢国防部那笔巨额的云服务项目(JEDI 计划),争得头破血流,互相告到法院,最后这项目虽说黄了,但他们之间的争夺战压根就没停过。
在这种激烈竞争之下,哪怕只是被贴上“不够安全”这四个字,就可能让微软失去数十亿美元的合同,而它的对手亚马逊、谷歌,正等着借这次“护卫模式”事件,把微软按在国会的听证会上“上政治刑”。
所以这一次,微软必须展示出自己的“立场坚定”:为了国家安全,该砍谁就砍谁,该换就换。
微软“闪电切割”中国工程师的动作一出,立刻在华盛顿引发一连串反应,说明这绝对不是个孤立事件,而是一个早有苗头的风向。
风头刚落,美国农业部也跟上了,理由是“保护美国食品供应链”,但动作却异常迅速,直接终止了70名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合同工的岗位,你可能会奇怪,农业和国防八竿子打不着,怎么也跟着动刀?
这恰恰说明:审查的逻辑已经从国防系统,开始向几乎所有领域外溢,无论表面关联有多弱。
而政坛更激进的人物,比如卢比奥也趁势发声,他直接建议:要对在美国大学学习工程、AI、量子等尖端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收紧签证、加强审查,甚至考虑吊销已发出的签证。
这背后的思路很明确:不仅要清理“已经在”的,还要堵住“还没来”的,这是从“清除存量”走向“阻断增量”。
对美国科技公司里打拼的华人工程师来说,这一轮风波带来的冲击是立竿见影的,第一是工作审查更严格了,原本可以自由参与的核心项目,现在要多重审批、层层卡关。
很多人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公司内部的发展空间被无形压缩,有的部门干脆不敢再安排他们碰敏感项目,更令人焦虑的是,一种“不信任感”正在发酵。
华人工程师虽然还留在办公室,但他们与同事之间的信任温度却在悄悄下降,不是明说你不安全,而是默默把你排除在一些核心讨论之外,这是一种“软隔离”,看不见却真实存在。
但最该警惕的,其实是美国科技公司本身的未来,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AI、芯片、云计算领域领先全球,说到底靠的是全球最优秀的人才。
现在为了政治压力,把大门关上,限制来自中国的高水平工程师和留学生,短期看似“安全了”,但长期来看就是自断一臂,创新不会因为“排外”更快,反而只会因为“封闭”更慢。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