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网友分享夜晚徒步五台山,被困时遇狐狸引路的经历引发热议。
当事人陈先生接受红星新闻采访表示,他于10月2日以鸿门岩为起点启程,计划在3日重返原点,全程38公里左右。10月3日晚上,因充电宝故障,手机快关机,自己正担心走不出去时遇见一只小狐狸,出于好奇,跟着狐狸走了近10分钟,惊喜地发现走到了临近终点的位置。
从科学一点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这帮动物,野外没什么吃的,它们就会到处溜达着觅食。
有幸运的动物一路溜达到了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比如什么景区起点、景区门卫处等等总之有人类的地方…
人类就会投喂它们。
它们吃饱喝足之后,就会回去把“有神仙赏赐食物”甚至于“神仙还让它们进到一个暖和的地方待了一会儿”的消息告诉其他小朋友…
于是它们后面就会组队尝试着继续找这个桃花源…
来个几次,这帮动物就记路了好吗…然后只要天气不好、没吃的…
它们就会按招标定的路径点“某几个景点-终点-保安室-等等…”一路溜达着找有人的地方去…
等吃饱喝足了,就又溜达回去睡觉去了……
有趣的是在五台山的梵仙山有一座梵仙寺,又叫狐仙庙,坐落在梵仙山的山顶,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寺庙。据说里面还供奉着传说中“得道成仙”的狐狸,留下了一些传说,为当地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狐狸在中国民间一直有着相当高的人气,其中缘由大部分还是因为狐狸聪明所致!
在先秦两汉时期,狐狸常与龙、麒麟、凤凰等并列被视为祥瑞之兽,尤其在汉代常与西王母的形象一同出现-。
《白虎通》载: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后当盛也。
《礼记》中也有狐死正丘首的记载,寓意不忘本,晋代的郭璞对九尾狐有过详细的叙述,比如九尾狐赞。
汉人认为九尾狐是西王母的侍者,常常以西王母和九尾狐作为墓穴的装饰,认为西王母在狐仙 的帮助之下,能够穿梭于三界之间,护送死者前往仙界昆仑,并赐予其长生不老。
《太平广记》《稽神录》《云笈七签》均有说西王母在黄帝征伐蚩尤的时候,遣一黑狐仙,授黄帝灵符,发明神谕。
《太平广记》中有记载,道术中有天狐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于日月宫,有符醮日,可以洞达阴阳。
汉晋以后,狐仙故事增多,但其形象开始偏向于蛊惑人心的妖兽。到了唐代,狐仙形象趋于丰富,出现了如《任氏传》中美丽忠贞的任氏。明清时期,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是将狐仙塑造得有情有义、乐于助人,达到了创作的巅峰。
古人认为狐狸通过修炼、吸收日月精华或得高人指点能够化为人形,甚至成仙。比如《玄中记》就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修炼时,狐狸常向月吐纳,这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狐仙拜月"
《抱朴子—对俗》:“狐及狸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这些理论奠定了后世狐狸信仰的基础,后来一直到现在狐传说都没有走出这些理论的范围。
狐仙崇拜,从唐初兴起以来,据《朝野佥载》记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以至于有"无狐魅,不成村"的谚语。民间将狐仙视为能保佑家宅平安、食物丰足的神灵。
到了北宋势头更盛,各地普遍建起狐王庙。凡水灾、干旱、疾疫等灾异来临,百姓无不向狐神祝祷。甚至官员到任,必须先去拜狐王庙。唐代的狐神还只是在房中祭祀,到了宋代,狐神已经了专门的庙宇。唐代的狐狸故事与魏晋时期不大一样。魏晋时期的文人方士化现象较为普遍,故事多以方士角度来描述狐狸的故事,而唐代文人方士色彩已淡,狐精故事有的是在魏晋六朝故事基础上的添油加醋,有的是文人有意为之的创作。
清朝是狐仙故事集大成的时代,各种类型的狐仙都能在这一时期找到,狐仙故事达到了创造高峰。据统计,这一时期文人笔下记述的狐仙故事至少在千则以上,这让狐仙故事成为中国小说中最为丰富的类型。这一时期的《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两座丰碑。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神话#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