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年 | 半原人家


许多人以为西安古城地处平原,一马平川。殊不知,这座千年帝都被十余座黄土台塬环抱拱卫。这些高耸平坦的台地,西安人称之为“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凤栖原、乐游原、细柳原、高阳原、毕原、八里原,如众星捧月般守护着这座古城。

在星罗棋布的“原”中,尤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为著名。白鹿原如巨鲸静卧,被灞河与浐河两水夹峙,南倚终南,北临灞川。一道深切的鲸鱼沟将原体分为南北两半,在长安炮里一带,当地人又亲切地称它为炮里原。


在少陵原畔远眺白鹿原


在地膜地里忙碌的村民


相比之下,长安境内的少陵原虽不及白鹿原雄伟,却堪称华夏文明的“地下博物馆”。这道长约十八公里、宽约八公里的黄土台塬,自长安引镇绵延至陆家寨,海拔渐次抬升,形成天然的观景台——北可俯瞰长安城阙,南能遥望秦岭雪峰。

少陵原的得名,藏着一段汉家往事。西汉时称鸿固原,因汉宣帝杜陵在此,又称杜陵原。宣帝许皇后葬于杜陵之南,因规模稍逊,称少陵,此原遂得少陵原之名。《咸宁县志》记载其范围:“总为鸿固原,南为少陵原,北曰凤栖原。”

千百年来,这些台塬以其高亢地势、温润气候,成为达官显贵的别业胜境,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华章。而半原人家则择塬而居,在台塬与平原的交界处,抒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诗篇。浐河、滈河、潏河如银练缠绕原脚,滋养着两岸的村落与人文。


少陵原畔的村民


思念


放羊路上


白鹿原畔窑洞人家



坐落在半原上的长安村落,有的嵌于沟道崖边,有的顺塬势层叠排列,有的舒展在地势和缓的坡地上。这些传统村落与塬畔肌理共生,在茂密林木的掩映下,一院院随形就势的民居勾连出极具黄土地域特质的乡村画卷。

长安酒铺一带的村落像一条绸带飘在少陵原东面的半原上,大小各异的村落一字排开,伸向南边。其村名个个有讲究:以“沟”为名的有王沟、强沟、康沟、秦沟;以“岩”(当地方言称“崖”)命名的有芦家岩、黄家岩、孟家岩、杜家岩、周家岩;还有倪家滩、常家疙瘩、赵家湾等以地貌特征取名的村落,无不透露着先民对地貌的精准观察。

终南大道从少陵原穿过,杜北村恰似一颗明珠镶嵌在半原上。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村落,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半原上,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多年前,村中的多数住户搬离了老村,但仍有数十户人家在此顽强地生活。上百位村民依托便利的交通,在原坡台沟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村道上玩耍的女孩


在河堤上散步的爷孙俩


荡千秋的孩童


原畔农家


白鹿原上,千年延续着穴居传统,村民祖祖辈辈在黄土崖壁上开凿窑洞,传承着古老的居住智慧。而今居住在半原上的村落大都搬迁至原下,但千年台塬文化仍在延续。

神禾原四周的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不息。随着社会变迁,他们陆续告别半原的土窑洞,在原下筑起新家园。而那些将庄稼粮食视为生命根基的农人,至今仍在半原上年复一年精耕细作,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

生活在半原上的村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虽然土地作为生存根基,在时代洪流中逐渐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农民们或坚守或离开,但无论哪种选择,都充满留恋与无奈。

今天,统一规划的新村整齐地排列在塬面,红瓦白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那些遗落在塬边的残垣断壁,依然倔强地守望着,像一首未完成的民谣,吟唱着变迁中的怅惘与乡愁。


少陵原畔“冒眼”泉水


吃早饭的村民


行走在大街上的妇女


半原居士


千年古原话变迁



《半原人家》是我的中期摄影创作项目。这个项目的缘起,既来自长安台塬文化对我长久的滋养,也源于对这个剧烈变迁时代的观察与思考。当我第一次站在塬上俯瞰这些星罗棋布的村落时,便萌生了用影像记录这份独特人文景观的冲动——那些横卧在长安的黄土台塬,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地,更是承载文明密码的精神原乡;而依塬而居的生活图景,正在城市化浪潮中经历着微妙嬗变。

多年来,我常常独自穿行在半原村落,相机始终对准生活在这里的普通百姓,等待现实与存在碰撞的瞬间,渴望抓拍到触动心灵的画面。在我的镜头下,半原村落不是风景的展示,而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呈现。我的初衷是让百姓成为作品的主角,通过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让观众看见中国农民的希望与梦想,更看见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农村。


农家门前的风景


祭祀归来


神禾原畔的道安寺


修剪树技的妇女


窑洞外的一村民


数年间,我持续深耕这片土地,既是对台塬文化的致敬,也希望通过持续观察与记录,展现其独特肌理,聆听黄土地与栖居者的千年对话。我深信,当快门声与塬上风声、村落炊烟交织时,镜头捕捉的不仅是半原人家的生活切片,更是文明传承的鲜活见证。

当最后一缕夕照掠过塬畔的麦田,当第一盏灯火点亮新村的窗棂,我的镜头始终在寻觅那些正在消逝却又顽强延续的生命痕迹。这些影像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视觉桥梁,让后人得以窥见这个特殊转型时期的原上春秋。


原坎上闲逛的学生


农家作坊豆花香


劳作的村民


平淡日子


玉米晒场


大棚外的夫妻俩


半原人家



作者简介

王润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一直致力于本土纪实摄影创作,坚持用镜头讲述长安村落故事。先后出版《故园背影》《故园落晖》《故园回望》《净土晨昏》《兴隆纪事》《白鹿原下最后窑洞人家》《镜像长安远去的村落》等摄影专集。曾主编《长安画报》《镜观长安》等摄影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固原   窑洞   长安   故园   村落   黄土   农家   村民   千年   镜头   旅游   王润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