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亚洲食学学会第二届大会暨第十五届亚洲食学论坛在日本滋贺草津正式开幕。本届大会以“美食与旅游(Gastronomy and Tourism)”为主题,聚焦乡村旅游振兴、文化遗产保护、饮食与城市关系,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的近150位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参会。
亚洲食学学会为亚洲食学国际论坛的年会,联合多国高校与研究机构共同参与,与会嘉宾涵盖饮食人类学、旅游经济学、食品工程、社会学等领域,其中不乏中国食学的开拓者赵荣光教授这样的大家。此次活动不仅为世界各国学者、餐饮人和美食爱好者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平台,也为“美食+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跨国视角与实践启发。
开幕式上,组委会首先为“亚洲食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尹瑞石教授举行了授奖仪式。在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四位来自中国、日本、泰国的学者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清真饮食科技、区域品牌建设等多个角度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日本立命馆大学食管理学院院长石田雅芳教授以“慢旅游”为切入点,指出“美食旅游不只是味觉体验,更是一种文化深度的旅行”。他分享了意大利在保护地方食材、推动可持续旅游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呼吁亚洲国家共同建立与食文化相匹配的接待与传播体系。
石田雅芳教授介绍“慢旅游”标准体系,涵盖食品、餐饮、住宿及体验项目四大领域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真科学中心创始人维奈·达兰副教授介绍了清真食品科技在泰国的全面应用。“技术不仅能提高标准,更能重建信任。”他表示,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移动应用等手段,泰国正在打造一个面向全球穆斯林游客的可信赖饮食系统。
维奈·达兰副教授展示泰国清真科学与技术体系的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
日本立命馆大学美食综合管理学院副院长高田刚司教授聚焦日本人口减少与乡村空心化现象,指出美食旅游正成为激活地方的重要路径,“饮食不仅是文化,更是留下人、吸引人的理由”。
高田刚司教授以日本的地方商店为例,阐述饮食旅游在激活地方经济的潜力
来自中国澳门大学的王笛教授以成都茶馆为核心,探讨了公共空间与城市治理的关系。在他看来,理解饮食空间的社会功能,是构建多元、开放公共领域的重要途径。
王迪教授以成都茶馆为例,阐释中国城市饮食空间与小吃摊贩的历史变迁
据悉,本次大会将持续至8月10日,其间将举办多场平行论坛、专题演讲和实地考察活动,涵盖美食与旅游、地方振兴、饮食文化等多个主题,为参会学者和业界代表提供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实践体验。此外,大会还将举行“中华食学著作随园奖”颁奖。
(文、图/萧祉默 发自日本滋贺草津)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