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赏花自驾游行程
第一天2025年3月18日:邯郸市博物馆
邯郸市博物馆下午五点关门,我们到达时已经四点了,时间不多,所以镇馆之宝也没看全,这篇文章也就不管什么镇馆不镇馆了,看到了什么就介绍什么吧。
我们参观的邯郸市博物馆新馆,是2008年建的。
走进博物馆,大厅中央是一组以赵王陵出土的青铜马为原型而创作的青铜马群雕,颇有赵文化精神。
大家都知道邯郸是成语之都,《走进成语典故之都》展览为我们系统展示了邯郸成语典故的来源、特点。
在目前已知的5000多条汉语成语中,与邯郸有关的达1584条。我们日常所用的成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于邯郸,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奉公守法等。
二楼另一侧《雅韵·流觞——宋金磁州窑系佳器专题展》是临时展览。
《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打造了一个全面了解邯郸、认识邯郸的文化窗口。
邯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期有新桥遗址,新石器时期磁山农业文明灿烂。商族文化在漳河流域起源、发展,战国时期邯郸为赵国都城,汉代这里是著名商业都会。汉末邺城崛起,魏晋南北朝时相继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国都,兴盛近四百年。隋唐时期大名藉运河而兴,宋金元明清,广平、大名路府并立。抗战时期是革命老区,刘邓大军驻扎于此。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从中牟迁到邯郸,开创了邯郸战国时期158年的赵都历史。
赵武灵王在位时,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赵武灵王时期,赵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青铜马,三件青铜马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三匹马的尾巴均打结,而且肌腱隆突、四肢发达、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颈有力,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
红玛瑙带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体型硕大。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深红与青黄双色,正面深红色,可见斑状、枝条及水波状天然纹理;背面中部青黄,有絮状结构,不透明;钩首呈鸭嘴形,短颈,双层肩;腹部呈半圆形,表面略鼓,背面齐平,正中为较大的圆柄状钮,这件玛瑙带钩是战国时期玉带钩中的精品。
战国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剑首,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以玉或金属制成。这件鎏金龙虎嵌玉龙铜剑首,应为礼仪等级的象征。由鎏金铜质龙、虎和玉龙三部分构成,铜龙居下,昂首曲颈,拱背卷尾,体表饰卷云纹,玉龙居中,青玉质,与铜龙形制相近,表面饰谷纹,铜虎居上,造型极具张力,昂首挺胸,口含红玛瑙珠,弓背垂腹,四肢伸张。整器构思精巧,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反映出战国时期赵国冶铸业和玉器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战国透雕螭龙纹金牌饰,这件长方形透雕螭龙纹金牌饰,采用金铜合金铸造而成,四周边框上饰涡纹,牌面透雕两螭龙纹,两螭龙以牌面中心纵轴对称分布,头向内侧,作腾空而起状,形态逼真,背面两侧有带形穿鼻,便于与织物或革带缝缀联结,其上侧边框有刻有一行细小浅淡的细小文字,疑为先秦铭文。这件透雕螭龙纹金牌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民族融合的产物,是先秦服饰金器之精品。
汉刻度天禄架熨斗,通体呈翠绿色,器形高大,厚重,比例匀称、稳定,支架柄细长,中部有孔可插置熨斗,支架顶部雕饰有“天禄”。“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 “天赐的福禄”。这只“天禄”的铸造运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构思精巧自然,造型生动,憨态可掬。这只熨斗柄上还铸有12个圆圈代表刻度。有专家认为该器物有“持权柄以熨天下”的寓意,礼仪陈设的功能更多一些。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金银涂宽平沿三熊足承盘,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分乘盘和酒樽两部分,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盖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飞,酒樽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采用细线镂刻的手法,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图景,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身和铺首镶嵌玛瑙、绿松石、水晶等。
在托盘底部有隶书铭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由此可见,这件金樽乃汉代鼎鼎有名的官造——“蜀郡西工”的杰作。铭文中的“乘舆”二字,表明了这件器皿是蜀郡西工专门为皇室制造的。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