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开学快乐!”
9月1日早晨8点,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大门口已是一片热闹景象。学生们陆续返校,在“我们开学啦”的拱门旁,周换转和几名老师微笑着,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轻声问候“开学快乐”,并递上小礼物,迎接他们回到校园。
校门口“我们开学啦”的拱门下,学生们一个个或走过,或跑过,或坐着轮椅踏上红地毯。
作为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周换转的“开学”早已开始:给学生家长发送开学温馨提示、筹划基础设施升级、策划开学典礼。
校门口“我们开学啦”的拱门下,学生们一个个或走过,或跑过,或坐着轮椅踏上红地毯,他们带来开学的兴奋,持续弥漫在空气中。
仪式:笑容与温馨交织的瞬间
脑瘫患儿某同学在家人的陪伴下,从老师手中接过新学期的第一份礼物。她的脸庞平静,但眼神中闪过一丝专注与期待。旁边,一个小女孩开心地接过礼物,大声宣布:“我来上学了!”另一个女孩则向一路遇到的老师高喊“早上好!”还有个子高高的男生对镜头露出腼腆的微笑。
在家人的陪伴下,某同学从老师手中接过新学期的第一份礼物。她的脸庞平静,但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受访者供图
当然,也有孩子拒绝了礼物,径直跑进校门。
他们或许走路不太顺畅,需要家长推着轮椅,或交流不太流利。但无一例外的是,走进学校的那一刻,学生们都兴奋不已,笑容灿烂。对这所特殊学校而言,这样的入学瞬间,正是最动人的画面。
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开学。受访者供图
“因为这个假期相对漫长,有些学生在家待久了,返校后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情绪也会比较激动。我们会帮助他们慢慢缓和情绪,等他们逐渐适应学校的作息与常规,就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数学老师周老师表示,其实,学生们最期待的,还是回到学校和同学们在一起玩。
一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孩子今天很早就醒了。只希望他在学校情绪稳定,开开心心就好。”说完,她轻轻挥手,与孩子告别。
8点40分,开学典礼开始,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运动场上,300多名学生和91名教师齐聚一堂。每个孩子的手里都紧紧攥着一枚彩色星星贴纸,不同颜色有不同寓意。
各班学生代表依次上台,许下新学期心愿,再踮起脚尖,把彩色星星贴在展板上。“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开心”“考职高班”“健康快乐”“和朋友们一起玩”“健健康康地环游世界”……一颗颗星星汇聚成一幅斑斓的“开学逐梦揽星河”。
展板上的“心愿星”熠熠生辉。
“星河”里也映照着周换转28年来守护特殊孩子的初心。
初心:邻居妹妹的沉默
周换转与特教的缘分,源自童年的一段沉默。老家邻居的妹妹天生聋哑,能听懂,却难以表达。她常常想:如果有人能帮她“说出心里话”,生活会不会不一样?堂伯又是一名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榜样,这颗“帮助别人”的种子,就此悄悄埋下。
1997年,周换转从中山市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来到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
“他们要走向社会,得先学会普通话。”她回忆,那时大多数老师是转岗的或者老教师,用方言或者白话授课。周换转尝试用普通话教学,却发现学生对拼音实在难以掌握。她果断调整方法,带着学生读课文里的生字,在日常教学中耐心纠正读音。令人欣慰的是,到毕业时,这些曾经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学生,已经能够讲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尚未建立系统的特教课程,也没有“孤独症”这一概念。在这个班里,她遇见了廖同学——一个脾气格外倔强、难以顺畅沟通的小女孩。多年以后,她重翻旧日的教学日记,才恍然明白,原来自己当年已遇到了一名典型的孤独症孩子。她用日复一日的耐心和陪伴,慢慢取得了廖同学的信任。“慢慢带着她,她也很信任我。”这段经历让她明白,特殊教育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极致的耐心。
时光荏苒,二十多年后,新生中孤独症学生的比例已近七八成。这些孩子大多有着漂亮可爱的面孔,却被困在社交障碍之中。为此,她在学校组建了孤独症康复组,派老师考取专业评估证书,为每个学生做能力评估、发掘潜能。“我们现在必须采用更专业的方法,”她坚定地说,“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训练计划。”
周换转从教语文起步,但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学会生活”。2006年成为副校长后,她积极助力推动课程改革,见证了“语文课”向“生活语文”的转变,并最终牵头开发了针对职高班的《社会适应》校本课程,教会孩子乘坐高铁、办理银行业务、应聘工作等生活技能。她说:“因为是我开发出来的,所以我一定要亲自教这门课。”
她相信,每一份细微的变化,每一次尝试的勇气,都将成为孩子们走向广阔天地那微小却坚实的脚步。
智慧:课堂与情绪的较量
特教课堂并不是写满粉笔字的黑板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与情绪和耐心的持久战。
小陈同学脾气倔得出奇。劳动课上,他常常是全班最活跃的孩子:只要老师夸他几句,干起活来就像上了发条,一件件事情干得利索又认真。然而,一旦他心里生出“不想干”的念头,哪怕老师是好意提醒或引导,他也会不受控制地打周围同学或老师。
周换转没有选择硬碰硬。她会先观察小陈的情绪来源,试着用语言和行为去缓解他的抵触。她还会在课前设计一些“小奖励”,让小陈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感觉被强迫。
日复一日,周换转用耐心和策略潜移默化地引导小陈,到了二年级,小陈已经可以在课堂上坐定。
还有一些孩子,一旦情绪爆发,可能会挥拳砸玻璃,甚至伤害自己。一次,班里一名同学在情绪失控时,突然冲上讲台,毫不顾忌地扇了老师一巴掌,还一把拽住老师的头发,死死不肯松手。教室里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其他老师连忙上前,用身体和双臂稳住他,尽量防止他伤到自己或别人。
周换转。
面对这种情况,周换转始终保持冷静。她走上前,观察孩子的状态和情绪波动,同时让周围的老师稳住场面。她没有大声呵斥,也不强行拉扯,而是给予孩子空间,让情绪自然释放。她强调:“要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对孩子突然爆发的情绪等问题,最好是进行冷处理。”
学校校园。
正因如此,学校新生入学后要做细致评估: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的强处是什么,欠缺的是什么等,都要了解清楚。“不能硬逼,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引导。”她说。
“我们很难有轰轰烈烈的成就感。”她坦言,然而,每当孩子们向她伸出小手、用信任的目光寻求陪伴时,她总能感受到一股温暖的牵挂涌上心头。
出差时,学生不知从哪儿找到她的电话号码,一遍遍打来问:“周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小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总是主动帮老师处理低年级同学遇到的困难……谈到过往的学生,她总能清楚地记住他们的名字,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孩子们好像总能‘嗅到’我愿意听他们说话。”
未来:守护的不止是一所学校
正是这些细微的温暖瞬间,让周换转明白,守护孩子的成长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也正因此,她始终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不仅是每个孩子的明天,也是整所学校的发展与使命。
如今的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有31个教学班,341名学生,91名教职工,主要为江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智力障碍、听力障碍适龄儿童、青少年提供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服务,并坚持以教育为主,康复训练为辅,践行融合教育理念,让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的办学方向。
课堂的设计也尽量贴近生活——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律动与唱游、运动与保健;到了职高班,则加上了社会适应课。
校园焕然一新。
这个暑假,她着手规划改造校园,从防滑防长苔的小广场、印满地面游戏的田径场,到训练职高班学生就业的“模拟工厂”,一切只为给学生更安全的港湾和更实用的未来。
谈到孩子的出路,周换转既清醒又温柔。职高班的孩子一般不用愁,正如上一届职高班毕业的8名听障学生那样,他们全部金榜题名,其中4人考取了本科院校,4人考取了专科院校;启智部的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获得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薪水,缴纳医保和社保,踏上养活自己的路。“能自力更生,就是最好的出路。”她微笑着说,眼神中满是期许。
2025学生作品展。
“如果能成为好公民,遵守社会基本规则、融入社会,那最好;或者成为好帮手,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照顾好自己,不让家人太操心,也很好。”这“三好”看似简单,却饱含着一位特教工作者对生命最本质的尊重。
展望未来,周换转正引领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描绘更大的图景。学校旁的高速公路生活区即将搬迁,这片空地将拟用于响应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的号召,填补江门市特殊教育学前阶段的空白。“我们设想是在这里创办学前教育,为更多特殊孩子照亮更早的启程之路。”
周老师的头发已经几次染黑,掩不住岁月在她发梢留下的痕迹,但提起孩子们的名字,她依然能一口气叫出每一个。每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个真实的家庭、一段独特的故事——那些喜悦、困惑、努力与成长,都在她的记忆里,细密而生动。
28年来日复一日的理解、陪伴与静默耕耘,她所求的,不过是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学会自理、学会生活,让每一颗独特的“星星”,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散发出最自信、最安宁的光芒。
开学典礼落幕,展板上的“心愿星”熠熠生辉,孩子们簇拥着合影,笑容灿烂。周换转的特教之路,依然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静静延续,一如她在开学寄语对学生的勉励:“未来要更有信心好好学习、生活。”
采写:南方+记者 梁洁 实习生 林芷仪
摄影:实习生 林芷仪(除标注外)
通讯员 黄演琳
【作者】 梁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