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黔东南州第十一届运动会暨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还有 119 天
在观看完热血沸腾的比赛,感受过喧嚣与快节奏之后,若你渴望寻得一方心灵的宁静,不妨放慢匆匆的脚步,踏上寻找净土的旅程,让内心重归平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导航,一同前往本次的目的地——岩门司,开启一场静谧的历史文化探索之行。
此次探索之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土生土长的岩门司人孙文德作为向导。他目前是谷陇镇志专班负责人,负责谷陇扶贫志与镇志的编写工作,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可谓了如指掌。
孙文德带领着记者,来到了距离县城52公里的谷陇镇东面的岩门司村第二组。刚到此处,一座古朴的岩门司城垣便映入眼帘。提及岩门司城垣,孙文德顿时打开了话匣子,讲起来滔滔不绝:“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便是岩门长官司城的东大门。这城墙一共有五个门,其中三个大门,两个小门。”
沿着布满青苔的古城墙缓缓前行,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纹理,静静感受那份历经沧桑却依旧质朴的美。记者姜芳芳感慨道:“这里是岩门司的东面城墙,像这样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墙还有1462米。漫步其间,我似乎能捕捉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沉淀的厚重。”
据史料记载,明成化六年(1470年),岩门司正式设司;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设立长官司。司城所处地势极为险要,背靠巍峨高山,前有深江阻隔,上可连接重安、凯里,下能抵达沅州、靖州,堪称清水江上流的咽喉要地。正因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了清政府“约束屯堡”“弹压诸苗”的政治与军事关键据点,还在地势高险之处修筑了3座炮台。如今登上炮台遗迹,往昔的痕迹仍依稀可辨。孙文德介绍说:“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岩门司土司城东北角的炮台上,它曾经肩负着城墙防御的重要功能。”
由鹅卵石铺就的古街道,弥漫着朴实宁静的气息,蜿蜒曲折,通向幽深处。若隐若现的青苔,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默默诉说着那个久远年代的故事。街道两侧,古色古香的民居错落有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悠然自得,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充满了烟火气息。
姜芳芳问道:“孙老师,您给我们介绍下这条路吧。”孙文德回答道:“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炮台路,是以前打仗时专门用来运送炮弹开辟出来的,它也是原来岩门司八条街道之一。”
在西南门处,一方“拱南”青石质门额静静伫立,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目睹了岩门司城垣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孙文德解释道:“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南门下的匾额,其实并非这个门原本的,它来自正南门,也就是以前所说的午门。南门被炸毁后,这块匾额被老百姓悉心保护了下来,后来就安置在了这里。”
除了令人瞩目的古城垣,位于岩门司5组的红岩堡同样不容错过。据说,这里曾是明朝时期建设的锦衣卫据点。孙文德介绍:“红岩堡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由明朝锦衣卫第二任都指挥使蒋瓛建造,他也是明朝大案蓝玉案的主导人物。红岩堡这个地方四面悬崖环绕,三面环水,地势极其险要。”
岩门司,宛如一位被时光定格的少女,她的美自然纯粹、不加雕琢,简单而通透。两百多年来,在清水江的默默陪伴下,它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也必将带着那份独特的韵味,在未来的岁月里徐徐前行。
岩门司村党总支书记潘柱光满怀热忱地说道:“岩门司的古城墙和古街道是我们珍贵的瑰宝,绝不能遭到破坏,一定要好好保护起来。州运会期间,热烈欢迎各地游客到我们岩门司来,体验露营的乐趣,享受钓鱼的悠闲,品尝美味的鸡稀饭和酸汤鱼。”
关注我们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