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中国街头多了不少“老外”的身影,有的在夜市撸串、有的在高铁站自拍、还有的在便利店里研究“二维码怎么花钱”。
他们不是来“探秘东方古国”的,而是直接飞来“上分”的,玩几天就回去拍视频说,不吹不黑,中国比美国强多了。
这不是哪个营销号的标题党,而是一场由144小时免签政策引爆的全球现实秀。
其实,这个政策在2023年便已经于海南试点,当时只限定外国旅游团。
谁都没料到,短短三个月试点期结束,入境海南的外国游客数量同比暴涨183%,更让人意外的是,有27%的游客玩完后还计划重游,不少游客玩完海南还想着下次再来。
2024年8月,政策直接扩大到全国27个口岸城市,长三角、京津冀这些主要经济圈全涵盖在内,首批纳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地方的人长期受西方媒体影响,对中国的印象偏差不小。
他们出发前,有人在行李箱里塞了厚厚一沓人民币,担心没现金寸步难行;有人提前在手机里下载好VPN,觉得在中国上网会受限;还有人专门查攻略,列了“应对不便利清单”,甚至准备了转换插头之外的备用充电设备。
可等他们真正落地中国,这些准备全成了“多余”。
从机场出来,扫码就能领交通卡,坐地铁刷手机直接过闸,想去周边城市,高铁票在APP上几分钟就能买好。
夜晚的商圈灯火通明,路边摊老板熟练地用微信收款,即便到了凌晨三四点,街头还能看到热闹的夜市。
这种现实和预期的落差,让不少美国游客直呼“颠覆认知”。
一位定居纽约的美国游客,把自己144小时中国行拍成vlog发到网上。
视频里他从下飞机开始记录,在国外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高铁,比日本的高铁差了太多,于是他特意选了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体验下。
他坐上高铁后发现,1318公里的路程,只花费了约500元人民币,并且4个半小时就到了。
视频里他对着镜头算对比账:“华盛顿到纽约才360公里,坐火车要3个半小时,票价却超过1000元人民币,而且车厢里还经常没信号。”
他拍了高铁上的充电插座、可调节座椅,还有干净的卫生间,说“这比美国的Amtrak舒服太多”。
到上海后,地铁扫码进站让他直呼方便,“不用找零不用排队,闸机反应比纽约快十倍”。
从地铁站出来想找酒店,路边随处可见共享电单车,扫码就能骑,正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麻烦。
最让他印象深的是上海的夜市,逛到凌晨1点的夜市里,还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买棉花糖,摊主一边做小吃一边和客人聊天,灯火通明的街道上全是热闹的人群。
视频最后他总结:“来之前媒体说中国落后、支付不方便,可来了才发现,这里的便利程度甩美国几条街。”
这条视频很快在外网传开,“美国媒体骗了我!”的标签直接冲上热搜,不少美国网友在评论区问“真的这么方便吗?”“下次旅游要选中国”。
这条视频火了之后,更多美国游客开始分享自己的中国体验,画风一个比一个“反转”。
有位来自美国德州的游客,出发前带着预设的偏见,甚至看看新疆=人民是否像美国媒体说的那样,遭受着打压,被迫采取棉花。
可到了乌鲁木齐大巴扎,他镜头里记录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视频里摊主笑着摆手,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不用谢,欢迎来中国”,他配文感慨“这里的人比美国中部小镇更热情友好,媒体说的那些全是谎言”。
这条视频点赞量超50万,不少美国网友在评论区道歉“之前被误导了”。
很快有YouTube博主发起“为什么中国能?”系列讨论,从高铁基建聊到移动支付,单条视频点击量破百万。
评论区里全是美国网友的抱怨:“我们的地铁还在修修补补,中国都能扫码坐遍全城了”“超市结账还得掏信用卡,人家手机一扫就行”。
甚至有美国民间组织发起“学习中国移动支付”请愿,短短一周就凑够10万人签名,要求政府推动无现金支付普及。
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的调查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美国民众对华正面印象占比首次突破30%,18到35岁的年轻群体更是达到48%。
不少年轻人在问卷里写“想去中国体验高铁和夜市”“觉得中国的发展模式值得关注”。
连美国旅游协会都主动联系中国文旅部门,想引入中国的智慧景区管理系统。
他们看中了扫码入园、实时客流监控这些功能,说“中国景区的管理效率比美国高太多,能提升游客体验”。
说到底,偏见终究抵不过真实体验,中国没靠宣传造势,就用便利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友好的人们,让越来越多美国游客看清了真相。
环球网——2025-07-19《【中国那些事儿】免签政策持续发力 外国游客暑期扎堆“中国游”》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5-09-20《“国际网红”扎堆中国行 向世界全景直播一个真实中国》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