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不仅是通勤工具,
更是城市公共艺术馆、博物馆。
成都地铁究竟有多美?
连外交部都忍不住向全世界“种草”!
其实,成都地铁的空间设计不只是“美”,
更藏着展馆设计的巧思,
从文化落地到场景营造,每一步都值得细品……


用空间语言讲故事
成都地铁站点设计很少使用文字描述,但总能让行色匆匆的赶路人读懂四川文化,这种把文化基因藏进空间细节里的手法,给到展馆设计不少灵感。
7号线金沙博物馆站以太阳神鸟为灯,十节玉琮为柱,古人生活图直接还原了“活的古蜀世界”,为墙一面壁画以《天地礼颂》为主题的文化墙,生动呈现了古蜀金沙先民的耕种、渔猎、祭祀天地及抗洪治水等场景;另一侧以《智慧之光》为主题的文化墙,则描绘了先民烧陶、琢玉、制金、铸铜的劳作画面,集中体现了古蜀金沙时期的高超技艺与智慧创造。顶部嵌着太阳神鸟纹样,立柱做成碧绿玉琮的样子,整个空间没有冗长的文字介绍,观众站在站台就能“读懂”古蜀文明。

*来源:网络


*来源:微博-成都地铁
5号线抚琴站还藏着一个冷知识:抚琴站是成都地铁5号线的第20个站!这里还有一面长70米的《凤求凰》主题汉白玉动态浮雕墙,讲述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由“相识相恋、相离相思、相爱相守、凤凰于飞”四个篇章组成,展现发生在成都的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情。通勤时瞥一眼,都像翻了页古籍里的小故事。


*来源:小红书-彩虹上的小Daisy

*来源:B站-木然清
在展陈设计中,文化传递不用依赖史料文字,空间中的文化符号可能是最生动的文化语言。不是告诉观众“这是什么文化”,而是让观众走进这种文化里,通过空间细节的包裹感,自然感知文化内核。

抓住“日常的共鸣”
很多展馆总想做“宏大叙事”,成都地铁却用“接地气的场景”赢了好感 ,因为它懂观众需要的是共鸣。
8号线芳草街站被称作“通往春天的地铁”,流动的嫩绿色线条里藏着成都人熟悉的“树下生活”。林荫斑驳的质感、市井里的松弛感,加上一幅以玉林南路街景为原型的墙绘,走进地铁站里,也像闯进了街边的老茶馆。

*来源:四川新闻网

*来源:飞哥谈时尚

*来源:小红书-小红书-天府文化编辑部
比起构建“宏大主题”,不如抓住观众的“日常记忆锚点”。让展陈空间贴近观众的生活体验,用他们熟悉的场景质感引发共鸣,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感染力。如果做“城市生活展”,老物件陈列必不可少,但还原一个“90年代的成都菜市场”,让观众能看到熟悉的竹篮、听到叫卖声,更能引起观众共情。

用色彩打造视觉亮点
9号线机投桥站以“花楼织锦”作为设计理念,讲述机投桥“蜀锦历史名镇”的风采。站点颜色选取活力橙红渐变色,结合天花流畅的线条结合人字坡传统形态,如“丝线”般从天花延伸到墙面,通过拨开丝线幕帘,将“蜀锦”的文化故事呈现在乘客眼前。


*来源:锦观新闻
17号线凤溪河站的温柔蓝色波浪,既是一抹夏日清凉,同时还藏着鱼凫王朝建都的故事,此地流淌着金马河和杨柳河,滋润了千年的蜀都文明,故天花以流动的水为元素,从天花衍生到柱面,使顶面与立面贯通,如大河之水顺流而下,使乘客身处碧波之中,得到身心愉悦。

*来源:锦观新闻

*来源:小红书-成都地铁
9号线锦城大道站主题直接以“锦绣蓉城”为灵感,巧妙地提取了芙蓉花的花型元素,融入同样轻盈美妙的紫色调,既显得典雅又不失神秘感。整体以白色为基调,浅紫色作为点缀,不少网友起名“冰莓粉色调”“芋泥波波站”“乌梅子酱站”。


*来源:树洞专栏
用色彩“说话”在展馆设计中同样适用:比如做“儿童展”,用机投桥站那样的明亮色块,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做 “科技展”,学18号线用冷色调+金属材质,营造未来感;做“非遗展”,用金沙站的碧绿、青羊宫站的古朴色调,传递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不用多费口舌,色彩已经帮观众“代入”情绪了。


成都地铁的厉害之处,在于把生活场景,变成了能承载文化、共鸣情感、引导情绪的载体。当下的展陈设计亦该如此,让文化与策展语言走进生活,像成都地铁一样,把核心表达藏进空间的每一个细节里,才能让观众真正读懂城市文化。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